笔趣阁>军事历史>小太监纵横大明>第二十一章 献策

王强到了文华殿西暖阁,当庭跪倒给崇祯行礼,崇祯并不叫起,盯着王强看了片刻这才说道:“王强,你此次不请旨就放粮赈灾,擅杀朝廷三品大员,实属胆大妄为,按罪当诛,现如今有洪承畴等诸位大人为你求情,苏州士绅乐输为你补回了粮食,又有山东、直隶两省百姓上书为你求情,朕念你此番筹粮赈灾未存私意,尚有微劳,暂且免了你的死罪,今后要是再有违旨擅专之事朕决不轻饶,你可听清楚啦!”

“是、是、是,奴婢再也不敢了,奴婢谢皇上不杀之恩。”王强解了性命之忧,忙不迭的叩头谢恩。”

崇祯此时心情大好,见王强一副诚惶诚恐的样子,有心想戏弄他一番,逗逗闷子,他起身踱步到了王强跟前,说道:“你小子只去了一趟江南,面子倒是不小,朕屡次三番下旨筹粮,好不容易才筹到八万担,可为了给你求情,仅苏州一地就给你乐输了五万担,你本事不小啊。”

王强听崇祯语气,知道自己肯定没事了,心情放松下来,口齿也伶俐了,抬起头看着崇祯说道:“皇上,这可不是奴婢本事大,那些苏州士绅是看在皇上的面子上才乐输的军粮。其实,不是奴婢说嘴,筹粮没什么难的。”

王强此言一出,在场诸人心中都是一晒,暗道:这小太监刚活了性命又开始胡诌了。

崇祯也觉好笑,轻轻踢了王强屁股一脚笑道:“为了筹粮满朝文武,连同朕在内均愁得夜不能眠,你倒说得轻松,你弄丢了朕八万担军粮,如今只回来五万担,既如此,那三万担军粮就着落到你身上如何?”

王强一骨碌爬起来拍着胸脯说道:“行啊,包在我身上!”

“朝廷没有银子给你!”崇祯追着说道。

“不用朝廷拨银子,只要皇上一道旨意,保管咱们大明不缺粮食。”王强说道。

“哦?你接着说。”崇祯感兴趣了。

“是这么回事,皇上。大明南边南海诸岛各个藩国都盛产粮食,粮多价格也便宜,而我大明的丝绸、瓷器、药材到了那里可以卖大价钱。此次苏州能拿出这么多粮食来,都是苏州市舶司从藩国进口的。不过市舶司船少,且朝廷规定的贸易数量有限额,作用不大,如果皇上能下旨准许民间商人开展海上贸易,那咱大明就不愁粮食了。”这些道道都是王强在赴苏州期间同张晓东和田精明聊天时听到的,现在正好用上。

王强一番话点出了大明的一项国策“海禁”!

大明自立朝以来,在海禁政策上一直摇摆不定,开海禁有利于贸易发展,增加税收,不好之处在于海上贸易鱼龙混杂,容易招来倭寇进犯,生出事端。到了嘉靖朝,干脆将禁海作为一项国策确定下来,一直延续到如今。

开海禁确实是缓解大明困境的一个办法,可是涉及到国策的更改牵扯极大,需要做的事情也很多,崇祯沉思着,踌躇不定。

范思哲思量片刻上前奏道:“皇上,开海禁乃是国策,延续多年,要改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过臣觉得王大人说的也确有道理。臣这里有一个折中的法子。臣以为,皇上可以下旨增加各个市舶司的贸易勘合,让他们增加粮食进口数量。另外准许民间有实力的商家带船随官船出海贸易,但要规定其中所赚银两要拿出部分为朝廷买粮,这样船和银子都有了,当可解朝廷燃眉之急!”

“好,就是这么办!”崇祯大喜,兴奋的回到座位。

钱谦益见王强的主意被采纳,心下不喜,上前奏道:“皇上,兴农乃立国之本,靠贸易进口粮食仅是应急之策,一味依靠外邦并非善策,要想稳固国本,还当行兴农之策,望皇上明察。”

“爱卿言之有理,具体有何兴农之策,尽管奏来。”崇祯道。

“这个,这个,微臣只是提议,具体的还待斟酌。”钱谦益一时被问住了,支支吾吾的答不上来。

崇祯眉头微皱,不喜说道:“朕要的是实实在在的条陈、建议,不要那些空洞无物之语。”

钱谦益头一低,羞愧的退了回去。

王强见自己进口粮食的建议被采纳,受了鼓舞,此时忍不住又出言说道:“皇上,说到兴农之策,奴婢这里有些想头,说出来您别笑话。”

“哦,你尽管说来,朕早就有言,今日言者无罪。”崇祯鼓励说道。

“是这么回事。奴婢此次奉旨出巡,路过很多地方,看到不少的野地荒山无人耕种,臣私下了解一下,原来是朝廷收的税太高了,种地那点出息还不够交税的,老百姓索性就弃了不种,而好地呢又都在地主手里头,有了收成大头都是是地主的,没朝廷什么事,我觉得这么着下去不是办法。所以我琢磨着,如果各地方官府能把这些荒山野地和那些个无主的地统管起来,交给那些无地的流民耕种,根据地里可能的出息定个租金,只要交够了租金定额,剩下的全归农民自己,这个法子叫做承包制。这么着国家可以增加收项,还可安置大量的流民,只要人不闲,地不荒,我大明何愁无粮啊!”王强搬出了现代社会土地承包的经验。

“好!好!好一个人不闲地不荒!”崇祯兴奋的站起来,左拳右掌相击着说道。

土地过份集中是当朝的一大弊端,造成财富向地主手中聚集,贫富分化越来越严重,无地的百姓要么受地主的盘剥,要么成为流民,是为社会不稳的一大因素,却一直没有办法解决,可王强简简单单一席


状态提示:第二十一章 献策--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