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我的历史聊天群>第172章:得不偿失?意义何在?
质也就越来越差。

“朕这里一样,玉米产量与粟谷相差不大。”

秦始皇嬴政说道:“不过,这不能否定玉米的巨大运用。玉米耐旱耐涝,许多不适合耕种粟谷的田地,便可种玉米。

如此,便能大量增加耕地。适合种粟谷的田地就种粟谷,毕竟是主粮。其他旱涝多的地方,就多种玉米。

而且,适合玉米耕种的土地远远多于粟谷。大量种植玉米,耕地便能大量增加,自然就会是粮食大量增加。”

玉米种子品质低,产量与粟谷差不多,还是粗粮。但是,玉米耐旱耐涝,了耕种的土地有许多,不必取代粟谷的耕种面积,就能增加许多耕种玉米的土地,从而使耕地面积总体大幅度上升,也就使得粮食总量大幅度增加。

所以,在温饱都满足不了的时代,即使玉米产量与粟谷一般,但推广玉米耕种是很有必要的。

“正是此理!”

唐高祖李渊说道:“种玉米,在于可以扩大耕地。除了玉米,红薯和土豆的产量是很高的,尤其是红薯产量是粟谷的五六倍之多。”

红薯产量如此之高?

隋文帝杨坚,张仪,宋太祖赵匡胤等人惊讶。

群主王宇也在线,这时解释道:“燧皇那里因为玉米种子需求不大,我能提供。但是,量太大就没办法。在华夏帝国,玉米产量也和粟谷一般。

粮食种子都可以改良的,诸位可以试试。”

想想,大秦,大唐,大宋,大明……都是一个庞大的王朝,每一个需求的玉米种子那是巨大的。

王宇可没办法从现代世界弄这么多种子给他们。

……

【2345xs.cc 2345小说网】book_98850/505705147.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x.手机版阅读网x


状态提示:第172章:得不偿失?意义何在?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