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国家出台了大学重新招生的政策,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选拔干部,推荐上大学成了现实,昔日全部瘫痪的高校苏醒了,焕发出勃勃生机。这是多少知青与农村青年朝思暮想、梦寐以求的事啊,当然也包括我。
1972年,第二批推荐上大学的名额多起来了。这一次,竟然让我时来运转。
有一,公社突然通知我到湘南县人民医院去体检,准备推荐我。我欣喜若狂,马不停蹄地赶到医院,结果却落选了。有人:“你血压高,体检这关没过。”
虽然暗自神伤,但我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1973年,真正的春来到了——经过生产队、大队、公社sān_jí贫下中农层层推荐、审核并盖章按手印,从而让我有了真正上大学的机会。
公社书记找我谈话,表示:“上一次你没去成,是因为身体的原因;这一次如果身体还是不行,下次可就没有你的份了,总不能连年推荐你啊!”
我感谢书记的关心,并表示理解:“谢谢,能推荐我,我已经感激不尽。假如这一次文化考试不合格,体检也没通过,我认命了,以后再不推荐我,我也没有意见了。”
临别时,书记紧紧握住了我的手,表示鼓励,我的眼眶顿时湿润了。1973年的9月17日,是我拿着省师范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去学校报到的日子。来到师院读书,我憧憬着将来能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心中美滋滋的。
师院坐落在湖南省会长沙市岳麓山下。我刚来到师院,对这里的一切都感到新奇和兴奋:宽广的校园,高耸的教学楼,学生的红砖宿舍,庞大的操场……报到完毕,我立即跑到邮局,买了几十个信封和几十张邮票,再返回宿舍,趴在桌子上写信,急切地想把我在师院的所见所闻分享给每一个所认识的人。
班上的同学来自三湘四水,方言各异。报到的第二,全班同学聚集在男生宿舍进行自我介绍,开始互相认识了。当时,本班共有44位同学,划分成4个组,每个组11人,其中8位男同学,3位女同学。
我被编在第一组,组的成员们决定,先由男同学进行自我介绍。
“我叫聂厚实,来自湖南星沙。”一位个头稍矮,身材微胖的男同学操着星沙口音介绍。
“我叫郭一督,是来自湖南郴州的知青。”这位同学老成持重,着带有郴州口音的普通话。
“我叫刘卫东,复员军人,来自湖南武冈。”话音刚落,我打量着他,个子不高,慈眉善目,穿着一身黄军装,精气神十足。
接着,一位中等个头的男同学作自我介绍:“我叫黄发勇,老家浏阳,下放到云南省,这次是从云南来到这里的。”黄发勇的普通话比较地道,我饶有兴致地听他介绍着。
接下来,轮到一位讲湘西方言的同学介绍:“我叫王庄永,来自湖南湘西自治州。”这个同学是大高个,模样憨厚。
“我叫旷越西,来自湖南衡阳。”他身材瘦削,语速比较快,有点油腔滑调。
“大家好,我叫欧阳云星,来自郴州资兴。”确实,他的普通话带着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