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宇宙飞船已经完工了,原来一直都在巨人行星10万千米左右的轨道上运行着,目前已经组建完成了,它开始调整方向向着巨人行星的近地轨道靠近,也就是泊入巨人行星的1500公里上空的位置。
随着小行星宇宙飞船的靠近,受到巨人行星的影响就越大,当然了巨人行星也会被小行星宇宙飞船影响到,特别是相互靠近的一面,受到相互引力的影响就越大,小行星宇宙飞船由于是整体钢铁结构,本身就很牢固,被巨人行星的引力影响了也不会解体什么的。并且小行星宇宙飞船外面和里面都有力场覆盖在,这些力场分布在小行星宇宙飞船的各个位置上,形成一个个类似于生物细胞膜一样的隔离措施,在里面是钢铁墙壁,这就有点类似于生物的细胞壁,再里面就是各种功能的物质空间了,好比不同种类的细胞质。
它们也就好像细胞,实则这些物质空间并非像细胞那样的封闭,细胞之间只能传递能量,而不能传递物质,但是这些物质空间不管是能量,还是物质都能传递的,物质空间与物质空间也并非那么紧密的粘在一起,它们之间会留下空隙出来,空隙就是走廊、运输通道、各种能源管道等等。
与其说它们想细胞,不如说它们更像原子核,因为它们都顶着力场,也就是斥力,它们相互排斥着对方,还比两个原子核不会融合在一起一样,除非给它们加热到极高的温度,让它们不稳地之后,它们才有可能消除斥力,然后相互融合在一起。
而谭秋笙现在做的事情,就是让小行星的内部尽可能的模拟出原子核的状态来,只有保持一个个独立的原子核状态,这样大的宇宙飞船才能减少自身强大的引力影响,若自身引力太过强的话,飞船会自我坍塌和自毁的。
小行星宇宙飞船为什么前面要加上小行星,那是因为它的质量太大了,半径200千米,直接就是400千米,达到了3349333333立方千米的体积,这样的庞然大物,自身就会产生极大的引力,若任意的拼装在一起,那么内部的压力就会越来越大,直到固体物质不堪重负的坍塌下去。
好比浅水区域和深水区域,压力是不相同的,越深越往核心区域,受到的引力和压力就越大,这也适用于小行星宇宙飞船的,为了防止外层物质像内层物质的挤压,也只有把它们分割成一个个原子核一样的东西,利用它们相互之间的斥力来抵消自身的引力问题。
这样的结构好处有很多
第一,就是这样的结构,宇宙飞船几乎可以做到无限大。
第二,宇宙飞船的隔舱极多,被破坏一些,也不会像鞭炮一样的连锁爆炸,因为每个物质空间都有各自的斥力保护着,毁坏的物质空间只要把它的能量引导出去,排泄和稀释掉就完事了,之后就是重建诶毁坏的物质空间。
第三,可以全方位的监控好每一个物质空间,里面也可以开设各自功能的空间来,如不同模式的自然生态空间、单纯意义上的仓库,做仓库会非常优异的,这种空间基本上就是真空环境,不会有水汽和细菌这类的东西在里面滋生和破坏,若把物质空间设置成不同原材料的专属空间,那么这些材料将能无限长时间的保存,而不会锈蚀掉。
生产空间就是设置各种工厂的地方,能够生产各种工业物品,机器人、机械设备、交通工具、衣物鞋子,还有粮食等等。
而这些物质空间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都很大,也都设置了大型蓄电池,在停电的时候,这些物质空间也能维持相当长的运行,主要是供应力场的,内部其它的一切东西都将进入低功耗状态,只有当电力恢复正常后,低功耗状态才会解除。
物质空间种类繁多,只要有需要,就会开辟新功能的物质空间来。
第四,空间的最大利用效率,单个物质空间来说,它们每一个都能360度全方位的使用空间,里面有多大,就能使用多大的空间,星球上基本都是平面空间运用,而物质空间则是立体空间运用,两者差距极大。
说完了单个物质空间,那就要再讲讲整体了,每个物质空间都是紧挨着的排列的,这里其实也是立体空间的运用,所以整艘小行星宇宙飞船的空间是很大的,并且里面的空间都能排的上用场,一点也不浪费。
小行星内部引力是相互抵消掉了,但它们依旧是一个整体,好比一个铁球,并不会因为铁球上的原子核有了相互的斥力,而导致整体结构的崩解一样,作为整体的铁球依旧有引力,只是铁球不大,感觉不出来而已。
作为小行星宇宙飞船,它就是一个整体,对于巨人行星的靠近面来说,受到的引力影响是相当巨大的,但凡经过的区域,这些地方受到了潮汐引力的影响,都会引发地质灾害,高山崩塌,碎石滚落,冰封海面上,冰块断裂隆起等等。
既然小行星宇宙飞船正式的泊入近地轨道运行了,那么运载火箭当然就不会错过这班顺风车了,只见天空无数的运载火箭向着小行星宇宙飞船靠近,像一群飞蛾扑火的昆虫一般,向着上面冲了过去,很快就有些运载火箭接近了小行星宇宙飞船的引力辐射范围,运载火箭的速度一下子就提速了一截,很快它就低到了引力辐射最高的区域,低到了这里,也就意味着能够轻松的飞到太空中去。。
在飞到了太空后,这些运载火箭就错开了小行星宇宙飞船,然后把运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