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风起日月>10 微微动容
身禀道:“启奏陛下,宁王殿下奉诏前來,现在殿外侯旨。”原來朱棣登基之后念及郑和昔日在北平城下击退曹国公李景隆,为自己立下力挽狂澜之功,故此将他封作了御书房总管。

纪纲眼见朱棣挥了挥手,当即倒退着出了书房。

朱棣眼见朱权缓步而來,入房后跪倒在地大礼参见自己,当即吩咐郑和赐座上茶。

待得郑和退出书房,偌大的武英殿中静悄悄一片,朱棣这才说道:“权弟,朕有意将京师由应天迁往北平,不知贤弟所见如何?”

朱权不料今日被召进宫中所为竟是为了迁都之事,思忖片刻后答道:“臣弟以为,北元虽灭,然尊奉黄金家族鞑虏为帝的鞑靼尚在,瓦剌虽则暂时臣服于我大明,却依旧不可掉以轻心。九边重镇尽皆驻守重兵,然路途过于遥远,一來一回至少须得一月,若塞外蛮夷蠢蠢欲动,只恐军情传递下贻误军情。迁都北平虽看似将帝都置于北疆,颇有冒险,实则时时警醒天下臣民,我大明且不可久安忘战。对于巩固北疆边塞之地实有难以估量的作用。”

“贤弟所见深合朕心,只是此事恐朝中反对者怕不在少数。”朱棣回想昔日自己的父皇朱元璋早已有意迁都,却终究沒有实行,自己身登大位以來身临其境,这才知晓迁都之举牵涉太广,涉及北方人口,运河漕运,以及边关驻军等诸多千头万绪之事,绝非可以草率轻动。思虑及此,朱棣忍不住叹道:“朕当真难以明白,父皇当年事如何日理万机的?自朕登基以來,事无巨细,什么都要我來过问,这活儿真他娘不是人干的。”他久在军中和一班粗胚般的武将相处,耳濡目染下也时时口出污言秽语,这些时日身登皇位以來,须得时时注意为君礼仪,也就是在这和朱权独处之时方才情不自禁下一吐为快。

朱权闻言心中暗自腹诽忖道:咱们大明朝的这头把交椅也不是那么好坐。你死活坐了上去,那就注定一生不得轻松。文武百官尽可辞官回家种田,你不可能撂挑子不干吧?只是这般涉及皇位的话題太过敏感,却非自己所能公然议论,只得转过话題言道:“以臣弟所见,迁都之事纵有反对之辈,也皆为文官。若是拖得两年后,一干追随您靖难的从龙功臣也习惯了江南之地,京师繁华,只怕反对者会愈來愈多,故此还是莫要夜长梦多为上。”

朱棣闻得朱权此言,心中不禁一凛,暗自忖道:这小子所言非虚,朱能,邱福等众公侯中,最为忠心耿耿之辈纵然不是北人,也久居北平,若是等他们习惯了江南这般风和日丽的好日子,只怕也不愿一家老小,再回到北平那般北方苦寒之地了。

朱权深知后世沙俄对于东北的扩张野心,迁都所起到的作用绝非将皇宫搬到北平那般简单,而是对于巩固目下大明朝,南北大一统的局面具有深远意义,当即站起身來劝谏道:“陛下,朝中一干文官为了一家一己之私,尽可将迁都之事说成劳民伤财,百般阻挠。迁都之举事关我大明万世基业,那就唯有陛下您乾罡独断。”

朱棣闻言皱眉道:“待朕细细思量后,再做决断。”

朱权缓步出殿之时,忍不住回首观望,只见灯火阑珊处朱棣独坐书房中的寂寥身影,脑海中突然回想起了昔日在此处同样寂寥的洪武皇帝朱元璋,暗自叹息忖道:君临天下伴随而來的注定就是一生孤单。

此时的武英殿外,奉旨而來,等候召见的翰林院编修杨荣见得朱权年岁以及袍服,已然猜知其身份,当即躬身为礼。

朱权想着适才朱棣所言迁都之事,便即对这个陌生的文官点了点头,在手提灯笼的宦官引领下,顺着御道出宫而去。

朱棣内心之中对这个敢于在洪武门前阻挠自己入宫,劝谏自己先行拜祭父皇孝陵的文官颇为赏识,眼见他依君臣大礼参见后,淡淡问道:“爱卿身在翰林院久矣,值此新朝百废俱兴之际,尽可为国举贤。”杨荣宫门前挽住马缰的举动给他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加之他深知翰林院非科举第一流人物不得身入其中。打天下自己能依仗一干武将,可治理天下却不能指望这一群赳赳武夫,故此便将这个有胆有识的杨荣召來询问。

杨荣沉吟片刻后断然说道:“微臣以为戊辰科进士三甲第十名,中书庶吉士,曾为太祖皇帝陛下进献《太平十策》的解缙可堪大用。”

朱棣闻得解缙并非状元,榜眼,探花之类出身,心中倒也不以为意。在他看來,那个被自己杀掉的黄子澄会试第一、殿试第三、探花及第,不过一介误国腐儒而已。可见能在科举考试中拔得头筹,未必不是个废物。耳闻杨荣这般举荐,情不自禁的问道:“此人比之爱卿如何?”

“解缙六岁能诗,才高八斗,微臣不及多亦。”杨荣略微躬身说道。

朱棣闻得杨荣这般推崇解缙,也不禁微微动容。他深知这些翰林院的清流们平日里故作虚怀若谷之态,其实骨子里都有一股傲性,若非极为赞赏之人,断断不会作出如此评语,心中好奇下微笑问道:“既有这般人物,往昔如何不得重用?”他回想自己的侄儿朱允炆的用人之道,心中不禁有些幸灾乐祸。

杨荣轻叹一声后说道:“解缙昔日深受太祖皇帝赏识,只因后來代替郎中王国用草疏鸣冤……”本來解缙为之鸣冤的韩国公李善长,胡惟庸一案甚犯忌讳,但杨荣自从见得朱棣在洪武门前勒马止步,从善如流的听


状态提示:10 微微动容--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