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米国当地时间周二早上的六点多。
刚度假回来的《ieee计算机汇刊》编辑部的编辑罗伯森博士,睡醒一觉后发现时间才六点多,随后就泡了一杯咖啡拿在手中,随手就打开了电脑,又习惯性地打开了刊物的邮箱。
他已经度假好几天了,这几天自然是没有看稿子的,好在编辑部还有六七个编辑。
尽管如此,他这一天早上打开邮箱时,里边还是习惯性地出现了三位数的邮件,毕竟是i级别的期刊,每天能收到的来自各地的邮件就差不多是这个数字。
罗伯森博士简单浏览一遍这些邮件的寄信地址和寄信人的姓名,不过很遗憾,地址倒都是熟识的,但并没有真正认识的熟人给他们来稿。
等等。
其中的一篇论文怎么会出现了“埃数”呢?
巧的是,罗伯森正好是一位为2的主儿,也就是说,他的一位合作者与埃尔德什也正好是合作者。
那么,对于他这个从事计算机研究的大牛来说,也就不是什么陌生的问题了。
这真的是一篇计算机论文吗?
在好奇心的驱使之下,罗伯森博士完全忘了期刊编辑部规定过的审稿顺序,而是按照自己的喜好打开了田立心的论文,——《试用计算机算法分析“埃数”》。
嗯,果然是一篇计算机论文。
但是,等等!
这论文怎么会是从华夏寄来的呢?
要知道,国外的邮寄更多的还是来自阿三、岛国和南棒啊,这电脑,来自华夏的计算机稿件真的很少。
在罗伯森的印象中,华夏简直就是一片计算机荒漠啊。
不过,既然邮件已经打开了,也就顺便看看这篇荒漠中是否能找到一丝生机吧?
罗伯森看了一下论文的页数,发现这篇论文其实并不太长,也就只有短短的二十余页而已,上面引用的文件也都是很熟悉的内容。
作为一位《ieee计算机汇刊》的审稿编辑,罗伯森博士或许在对计算机的应用等研究的深入程度上,似乎比不上一般的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但他在见识的广度上,却肯定是远远超过大多数教授的,毕竟是经常浏览顶尖论文的嘛。
罗伯森读完田立心的论文的摘要,便已经可以预见到这篇论文的真正价值了。
是啊,在这世界上有无数数学界的人都在研究埃数。
那为什么不能用计算机将这些研究整合起来,弄成了一个真正有影响力的埃数工程呢?
“如果这篇论文的推导过程是正确的话,这篇论文在数学界的影响力一定不小,这位华夏的投稿者还真的会选题啊。”罗伯森拿着咖啡杯,自言自语地说着,心中却已经在考虑将这篇论文发给哪位编辑来审核了。
作为《ieee计算机汇刊》的编辑,罗伯森博士要做的就是评估一篇论文是否有发表的价值,但这一篇论文的理论和依据的相关性的精密研究,却还是得交给那些在该论文所属领域内有更精深研究的审稿人。
当然,现在还不是把这篇文发给专业审稿编辑的时候,为了避免出现疏漏,《ieee》都是采取多人审稿模式的,无论是通过还是退稿,都需要两个以上的编辑过目,等他们都确定没有问题之后,才会发给专业审稿编辑。
审稿编辑审查,专业审稿人审稿,就算这些都通过了,也并不就意味着,田立心的这篇论文就可以刊登出来了。
因为全世界有分量的计算机专家都会向这里投稿,而《ieee计算机汇刊》的页数只有这么多,万一编辑们刚决定刊登这篇文章,却忽然收到了图领奖获得者的具有突破性进展的论文,又怎么办呢?
所以,像《ieee计算机汇刊》这样的期刊,在收到论文投稿之后能在三个月内刊发出来,就已经算是神速了!
不是所有期刊,都能像国内的《数学年刊》这样,能在一个月之内就将田立心的论文发表出来的。
当然,并不是说国内的数学《数学年刊》海外版的做法不好。
真的是,田立心的运气实在是太好了。
更重要的,还是因为他发表在国内的《数学年刊》海外版上的那篇论文,正好承接了上一期的黄春朝教授写的另一篇论文的,都是研究微分方程无穷多解和边值问题的。
田立心的研究,显然比黄教授的研究更进了一步。
而说到国外期刊的审稿制度,就不得不说审稿人的待遇了。
作为专业的审稿人,显然不可能无偿劳动的,这些审稿人确定接下论文并开始审稿之后,便能拿到这篇论文的审稿费了。
审稿费是期刊杂志社发的吗?
显然不是的,这是论文作者在向编辑部寄论文时,就已经把一笔审稿费夹在了信封里。
以邮件的方式投递的论文,当然得先给期刊编辑部的账号打入一笔钱,随后要将汇款单的复印件放入投稿信中。
而田立心为了给米国的《数学年刊》的编辑部汇去审稿费,还在周二中午特意去了一趟银行。
这已经是他第二次去银行给米国的期刊汇款了,但这一次却更像是顺路。
毕竟,他前天晚上收到的《疯狂的石头》的投资人发的支票,直到现在才有时间转到自己的卡上呢。
去了一趟银行回来,田立心便将自己的数学论文寄了出去,此时都已经是五点多了。
而在一个多小时之后,也就是一个多小时之后,罗伯森博士就恰巧看到了他的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