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回唐>第313章 另外一个选择

马车出书院绕长安往骊山而去。

李清坐在马车上,闭目静思,看似在休息,其实内心一直在想此前跟李泌之间的谈话。

一直以来,李清都把自己放在一个相对低调的位置,想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慢慢改变大唐历史进程的脚步,不愿通过与人争执、对抗来获取足够的筹码,从而去实现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李清也确实是这样做的。特别是入长安以来,李清行事低调,不愿与人冲突,甚至于有意识的明哲保身。远离东宫太子一党,避免与李林甫等人有过多的纠葛,对于自己知道的一些事情也置身事外。一开始李清并不想给自己惹太多麻烦,从而把自己置身困境之中。

其实,在李清的内心依旧把自己当做一个小人物,总是依小人物固有的行事态度想在这个繁复杂乱的大唐权力圈中摸爬滚打。

但是,李清下意识地忽略了他现在并不是一个小人物。

李清是谁?他是李隆基最喜爱的妹妹——大唐长公主的义子,是当今天子的外甥,是圣上亲封的、宠信的国候,是执道门牛耳的上清茅山派宗师李含光的师弟。

在世俗中,李清身份显赫;在道门里面,玄清地位尊崇。

李清本可以在这个尊卑等级严重的大唐活的很潇洒,他也可以肆无忌惮地做一个真正的纨绔子弟,左擎苍,右牵黄,仆从如云,挥金如土。

依李清的地位和身份完全可以这么做,这也是这时候大唐上流权贵子弟的生活方式。

然而,李清并没有这样做。

不是不会,而是不愿。

李清有着文人的固有的清高,有着后世人与现在的大唐人格格不入的观念,有着想改变历史进程的愿望,有着担忧安史之乱带给历史无尽灾难的焦虑……

有太多的理由让李清并没有成为一个盛世中的浮夸子弟。前世做为历史教授的李清憧憬历史上那个声名显赫的大唐,也痛心安史之乱带来的无边的历史转折。

在前两天跟李泌的谈话,大唐现实隐藏的隐患让李清看到更清楚。自己创办报纸、开设学院等的努力固然会慢慢影响历史的进程,然而想要避免安史之乱这样的战乱的发生,进入朝堂、手掌重权才是更为直接的办法。

这时候的大唐对皇权的崇拜极为深刻。“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观念依旧是人们心头最为坚固的信念。

李隆基即使再老,多年不涉朝政,依旧牢牢地把握这整个大唐的权力。

李林甫权倾朝野,权力的源头依然来源于李隆基的纵容和宠信。后来的杨国忠颠倒朝纲,同样是因为李隆基对他的信任。两人能够上台,很大一部分是两人对李隆基投其所好、阿谀奉承的结果。

而来自于圣上的信任是现在李清已经有的优势,而溜须拍马、投其所好李清同样可以擅长。

李清想着当日李泌面带“奸笑”的谈话:

“李林甫虽然喜欢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但是毕竟跟李侯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利益冲突。一来,东宫才是相府必须重视的对象,二来,李侯身后的背景,长公主府和道门也是李林甫忌惮的原因。”

“我观李侯这两年行事,虽然背靠长公主府和道门,但是并没有太多仰仗他们,甚至于没有通过这两个大唐权力极重的势力给自己谋求朝堂上的便利。”

“而更重要的,是李侯没有利用过圣上对李侯的宠信,之前所作的不过是讨圣上欢心罢了。”

“而想要巩固李侯在圣上心目中的地位或者说信任,李侯之前做的并不够。就算是现在李侯有着算学宗师、经学大儒的才学名头,依然不能得到圣上的重用。李林甫为什么能够得圣上信任,并且委以如此高的权力,致使朝臣恐惧、东宫避让?是因为只有李林甫能够跟太子对抗,也只有李林甫敢于跟东宫对抗。”

“圣上并不怕李林甫位高权重,即便李林甫权势再大、官威再重,不过都是圣上授予他的罢了。如果圣上把权力收回来,李林甫就什么都不是了。”

“其实,圣上提妨的还是东宫。不要看东宫现在势弱,但是只要没有了能够抗衡的力量,百官定然有很多人支持东宫太子。随着圣上年纪越来越大,太子的势力就会越来越大。太子在储君的位子待了多年,未必没有其他想法。之前历代的皇权更替都逃不过流血事件,当今圣上就是这样上来的,自然不会允许有人这样做。”

“只有出现一个能够跟东宫对抗的势力,让太子整日感觉岌岌可危,只求自保,才会让圣上更加安全。而这个势力就是相府,这个人就是李林甫。所以这些年圣上才任由李林甫在朝堂上一手遮天,排除异己而不过问。”

“虽然李林甫构陷朝臣、造成冤屈无数,圣上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是对东宫一派,凡是涉及‘交构东宫、谋立太子’的人无一不是严惩。”

“李侯要做的同样是这样的权臣。此前李侯的低调倒是有些更加让人提妨了,这些是东宫和相府想要争取李侯的一个原因。”

李泌侃侃而谈,李清坐在旁边静静地听。很多事情李清也是能够想到的,但是真要做的话,并不一定比李泌看到更加透彻,思考的更为周全。

李清此前对事情看的并没有如此透彻,听到李泌之言,有些豁然开朗之感,不过想想又有些不妥,李清说道:

“长潜兄的意思是让我也成为能够跟东宫对抗的一个势力


状态提示:第313章 另外一个选择--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