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回唐>第17章 牡丹花会

三月三日上巳节,这时候已经进入了春天,外面不是太冷,颇为适合踏青出游的。【92ks. 】一入三月洛阳过节的气氛就已经渲染了出来,白日家人朋友结伴出游,晚间呼朋唤友一起宴饮,欢庆的氛围在一开始就往**不断推进。

大唐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从唐初的少的可怜的几位诗人发展到今天,仿佛是压抑的久了,在开元盛世年间集中的爆发出来。可以说达到了中国文学历史上一个真正的高峰,甚至是诗文史上的最高峰,即便在后世同样涌现出来很多的名家名作,但是像开元年间这种流传千古的名人诗作却绝无仅有。它就像一座高不可攀的山峰耸立在后世人的面前。

寻常巷陌,田间街头,碰到一个人都会念上几首诗。这时候的读书人的诗文修养是极高的,兴趣所致,一篇合情合景的诗文便跃然纸上。诗歌文化的繁盛也使得宴会上吟诗作对成为家常便饭,即便是简单的私人之间的小聚都要作上一两首诗供在座的诸位品评一番。

这时候的洛阳城内,比较出名的诗人大概有韩知贤、郑远明、高子玉等人,这些人有的就是洛阳人,有的是附近的人,常年居住洛阳,几人才情本来就高、又兼喜欢聚会交友,有时会有不错的诗作流传开来,名气便慢慢的积累起来变得比较出名。

其实,这时候待在洛阳的读书人何止万千,很多人同样自负诗才了得,只恨没人欣赏罢了,这些人中也有偶尔会有不错的诗作,大约能跟韩、郑、高几人比较,但是不像韩、郑、高几人却是整体的诗作质量都不错的,因此被人评论起来还是在这些人之下的。

当然也有很出名的诗人从外地落脚洛阳,在某个聚会酒宴上、或者诗社活动中技惊四座,但是这些人毕竟不常在洛阳。人一不在洛阳,传颂的人少了,诗名慢慢的也就消失了去。人要保持一定的曝光度才能被人们记住,在这方面韩、郑、高几人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上巳节几日,各衙门的官员照例是休息的,没有人早早的赶去衙门上班。闲下来的这些高官们同样是文学修养很高的读书人,同样喜欢举行或参加类似的宴会的。有的人就在自己家中或者专门的酒楼等场所举办诗文活动的。“浮杯上巳筵”算是这时候的文人雅士最重要的一项活动了。

于是邀请些比较出名的才子,把洛阳城中有名的歌姬、胡姬请来作陪,佳人才子,相得益彰。才子们在宴会上相互较劲,佳人们在旁轻舞吟唱,并且凭着练就的察言观色的本事,奉承些才高八斗等类似的话。把宴会的气氛不断的抬升起来。

大致上韩知贤几人是被请去次数最多的几人,这时候的读书人也都愿意参加类似的活动,特别是高官举行的活动。这时候进入仕途的一个捷径是投书给某位位高权重的人,希望得到对方的重视,进而有了晋身之阶,这在唐朝极为普遍。平日里这些掌权的高官并不容易见到,好不容易有这种机会当然不容错过。在宴会上大都表现良好、把平日里自己认为不错的诗文拿出来大家评赏,如果能临时做出一首不错的诗来那就更好了,若能得到这些人的赏识,那以后算是平步青云了。

宴会其实除了作诗,还有很多其他的娱乐活动。斗鸡投壶、走马射箭在这时候都是流行的活动。这时候的大唐的才子们并不是后世认为的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骑马、射箭等算得上是这时候的读书人必须掌握的一门技巧了。

唐朝尚武,影响到读书人,很多读书人同样的会腰挂宝剑,甚至很多人还有不错的身手。但是终究不是武夫,很多时候也是附庸风雅的一种表现了。

文无第一,水平相当的诗文并不容易分出高下来,那种能震慑全场的诗作更是不容易出现,因此很多时候,类似的宴会都是在和气、轻松欢愉的气氛中开始和结束。

能参加这类聚会的人同样是要有些名气的读书人,类似李清家这种商贾身份的却是不在其列的。虽说商贾之中也有好诗文且文采不错的人,但是他们的表现场地并不在这里,而是随后的牡丹花会上面。

过了上巳节没有几日,花期比较早的牡丹已经开始陆续的绽放开来,正式的观赏牡丹的活动开始举行起来。开元二十三年的洛阳牡丹花会从三月初十日开始,一直持续到三月底,大约二十日,正好跟牡丹的花期重合。

这时候洛阳最为热闹的场所有好几处,天津桥那里自然是传统、一流的热闹繁华之所,再一个便是在这流淌的洛水之上,另外的一处却是在西苑人工湖上。贯穿洛阳城区的洛河和隋炀帝时期开辟的西苑人工湖给洛阳城带来了不少的灵气,兼有纵横城区的各个水渠,使得整个神都愈发显得灵性十足,同时也催生了洛阳城浓厚的人文底蕴。

每年的牡丹花会都会由官府来组织,几乎成了正式的官方活动。入了初十日,河南府在天津桥北的皇城端门前面组织了歌舞盛会,依旧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杂技、魔术、歌舞等的艺人进行表演。官方举行的正式的公告仪式,宣布了每年一度的洛阳牡丹花会盛大召开,洛阳城算是正式进入了狂欢之夜。

在正式的仪式上出面的是河南府的相关人员,没有职位太高的官方人士出席,但是依旧是谢过当今圣人的恩泽,告知取消宵禁期间的相关事宜等等,然后就宣布牡丹花会活动的正式开始。牡丹花会期间的活动都已经安排


状态提示:第17章 牡丹花会--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