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宋倾>第二章 去河北
准了童贯的提议,马扩被加了兵部库部司郎中(正五品)的职官,会同御史台、枢密院的官员,对河北军资储备进行监察。这个郎中的职位是那天在马车上向郓王讨来的,虽说是个寄禄官,马扩看重的却是库部司辖下的军器监。

女真初起时,不但人少,装备、战术更是落后,甚至可以说是原始。历史上,灭辽之后,得到辽地汉人,特别是靖康之后,俘获了大量宋人工匠,才使得金国的军力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马扩就想着,能否借着此次检查军备之机,把河北的军器监转移到山东,也算是未雨绸缪了。

皇命在身,马扩决定一早就出发,同行的有枢密院的代表孙青林,还有一个熟人,新任监察御史秦桧。

孙青林是个五短身材的中年人,和马政一样,任正六品的枢密承旨,倒是热情,拉着马扩的手,贤侄长、贤侄短,说个不停。落后一步的秦桧也笑着向马扩点点头。

酸秀才出身、父亲做过一任知县的秦桧少年贫困,曾在乡间私学当一名童子塾师,那时志量有限,曾有一首咏怀诗写道,“若得水田三百亩,者番不做猢狲王。”后来考中进士,选为密州教谕,有了公务员身份,可也还是个猢狲王。不成想命中有飞来横福,被神宗时的宰相王相中,招了做孙女婿。王家送来的妆奁万贯,单单妆田一项,就不止良田千亩,总算是踌躇满志了,又仰仗王家的荫庇,选到京师当太学正,开辟了一个光明的前景。可就是总也摆脱不了猢狲王的命运,太学生虽然算是后备官员,毕竟现下也还是一群大猢狲。

自诩具瑚琏之器的秦桧命运却是多舛,连这猢狲王也做不稳便。秦桧的岳家与元党人关系密切。太学是蔡京的传统地盘,知道了这层关系,便立刻将秦桧踢出了太学。幸好枢密使郑居中是王的女婿,份属亲眷,当然要提携一下后辈,便把秦桧调到了御史台。这一遭,王黼和蔡京打擂台,要扳倒的梁师宝也是一颗大树,御史台的那帮人精便把新人秦桧推了出来。

这些,都是孙青林偷偷告诉马扩的。马扩感叹着这些世家勾连之深、攀扯之广,猛然想起李清照的母亲正是王的长女,那易安居士和秦桧之妻王氏岂不就是表姐妹?这两人,一个流芳千古,一个遗臭万年,际遇天差地别,真是让人拍案称奇。

三人各带了一名随从,一行六人都骑了马,踏雪而行。中午时分,他们便抵达了白马渡口。这里过河的人很多,渡口前人喊马嘶,格外热闹。

这时黄河已经封冻,一些人行李不多,换上皮靴便直接过河了。可是他们骑乘的马到了冰上便一个劲地打滑,把马蹄裹上毡子试了一下也不行,马扩便让马振群去租大型雪橇来过河。

其余的人站在一块空地上等候,寒风呼啸,冻得众人直打哆嗦。孙青林身体不太好,又是个碎嘴子,不停地抱怨,“我是堂堂的六品枢密承旨,居然还要在冰天雪地中忍受寒风,地方官都死在哪里去了?”

这个孙青林,不但满腹牢骚,和自己说话时居然也摆资历、充长辈,摆不正位置,显然就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那种人。马扩实在听不下去,便安慰道:“应该是白马县没有得到消息,否则的话,他们即便不在意咱们俩,又哪里敢怠慢可巡按郡县的监察御史?!”

秦桧外表虽然方正,但城府极深,对于马扩的调侃只是嘿嘿笑两声便没有反应了。

又过了难捱的一刻钟,马振群回来了,后面还跟着两辆骡子拉的雪橇。马扩回头对众人道:“大家把马拴在雪橇后面!”众人顿时有了精神,纷纷坐上雪橇。

“驾!”车夫长鞭一甩,赶着雪橇向黄河中驶去……

粮仓起火只是一件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小事,梁师宝最初时并没有放在心上。直到这件事被莫名其妙地捅开、放大,引发官家震怒,继而派出监察特使前来河北,梁师宝这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梁师宝位高权重,当然不会赤膊上阵,直接去做贪污军粮,弄虚作假这种事情,但他却不能保证手下人个个清廉,尤其几个主管仓库的官员每年向他进贡大量钱财,这些好处哪里来就不言而喻了。便是他自己,给蔡京生日的贺礼,一出手便是十万贯,经不起查的事情又哪里少做了?一旦下面被查出问题,他也有失察的责任,而且若是监察使顺藤摸瓜,抓住自己的把柄……

这天上午,梁师宝得到确切消息,马扩一行抵达了河北。梁师宝忧心忡忡地在房间里来回踱步,他的幕僚王克彬在一旁劝说道:“使相勿忧。监察御史秦桧是枢密郑相公的姻亲,使相只需着人打通郑相公的关节,枢密院、御史台这两衙就都无须过虑了。只有那马扩,是郓王推荐的,才得以武兼文职,这次又加了兵部郎中,他才是这次监察的重头,使相不妨在他身上做文章。”

“某当然知道!奈何时间紧迫,这文章可怎么做?”

“这……”王克彬眼珠一转,面上浮现出阴狠之色,“既然使相担心监察出事,那就想办法让监察使来不了河北,不就行了?”

梁师宝闻言一惊,当即停住脚步,忖量半天,又开口问道:“这几人都有背景,此法可能妥当?”

王克彬嘿然一笑,“当然与我等无关。小人记得太行山那支队伍曾经受过使相恩惠,现在该是他们出力的时候了。”

梁师宝缓缓点头,“如此,也罢!”


状态提示:第二章 去河北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