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童贯终于催促士兵发起进攻,时间已经到了八月初,周军的军事行动已经搞得人尽皆知,就连远在大同城下的徐世杨都已经知道了。
徐世杨一直没能想通,到底是什么给了朝廷这么大的自信来发动一次针对齐国的主动进攻。
实际上齐王徐睦河也没想明白,毕竟齐军如今是威名赫赫,连伪金的老巢都被掏了,仅剩的两个勃极烈一个已经西迁,不知踪迹,另一个则缩在冰天雪地的墨龙江流域,跟狗熊野猪野人作伴,最后的覆灭已经指日可待。
这些都是齐军靠自己的硬实力做到的,相比之下,对伪金从未取得过任何胜利的周军哪来的胆子主动攻击实力比伪金还强的齐国?
在齐国人看来,这是在是一个谜。
不过想不通没关系,这并不耽误齐王在得知消息后首先狂喜乱舞,然后装出一副痛心疾首的样子痛斥朝廷对自己这个收复江北的大功臣的背叛。
“君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为仇寇!”
在童贯发起对齐国攻击的那一刻,齐王迫不及待的宣布彻底脱离大周的桎梏,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
其实徐世杨觉得自家老爹应该再等等的。
因为这实在是显得有点太过于迫不及待了,连传统的三推三让程序都没有,直接宣布分手……,连千年后的离婚都没这么简单呢。
不过,算了。
反正这方面的坏名声是老爹自己背的,跟徐世杨没多大关系,徐世杨也懒得反对徐睦河那已经传出去的决策。
毕竟无论如何都得跟朝廷决裂,无非就是少几道表面程序罢了。
……
隆道六年八月初三,周军东路军首先开始进攻在齐军控制之下的赣榆。
此时的赣榆守军共有野战军和预备役部队各十五个连,总兵力差不多三千人上下。
按照周军宣称的数目,他们拥有一百倍的兵力优势;按照周军实际兵力,他们仍有接近17倍的数量优势。
然而战斗力上,双方的对比却是截然相反。
一开始赣榆守军确实有些担心高达三十万的周军有可能瞬间淹没这座小小的城市。
然而等真的打起来,他发现自己实在是太过多虑了。
周军的进攻毫无威胁,甚至可以说是软弱无力。
他们八月初三发动进攻,对外宣称三十万大军的东路军当天其实只投入了不到两千人,而且全都是淮南东路军。
结果战斗一开始,齐军就以一次凶狠的燧发枪近距离齐射打退了周军的进攻。
周军伤亡超过一百五十人,不得不暂时撤退。
过了两个多时辰以后,周军再次发动进攻,这次人多了一点,不过参战兵力仍旧不超过三千,而且还是淮南东路军的人,禁军还是缩在后面看热闹。
有了之前的经验,赣榆守将觉得周军不过如此,于是他在依靠一轮齐射再次击溃周军后,立刻下令部队发起全军刺刀冲锋。
结果,雪亮的刺刀造成了整个周军东路军的全面崩塌,淮南东路军的溃兵直接席卷了禁军的阵列,禁军一矢未发,跟着淮南东路军一起逃了……,不,不应该这样说,实际上禁军比受到齐军打击的淮南东路军逃得还要快,所以事实是后者跟着前者逃,而不是相反。
三千齐军追着五万周军,从赣榆城下一路追到海州(苏省的海州)附近,一口气追了一百二十多里!
一路上周军死亡一千七百五十人,被俘超过一万两千人,齐军自己阵亡五人,受伤三十二人。
双方战斗力差距已经到了一种骇人听闻的程度。
而且直到这时,周军的中路军和西路军仍未发起进攻,他们似乎是想把淮南东路军当做肉盾或炮灰,其他人全都踌躇不前。
双方僵持了几天,八月初六齐军第一批民兵动员完成并抵达前线,齐省南方的防守兵力由原来的两万人不到瞬间扩充到35万人。
虽然其中绝大多数都是预备役和民兵,但所有人都有过最基础的军事训练,至少一半人有过服役并且参加实战的经历。
而且,在这些部队手里,即使不算民间自己制造的火门枪,也至少十五万条枪火绳枪或燧发枪!
齐军在兵力和火力上开始具备双重优势,周军更加不敢前进了。
八月初十,齐军开始发起反击,童贯立刻放弃进攻转为撤退,他扯的是如此之快,以至于都没跟翁书平的西路军通报一声。
结果,反应过慢的翁书平在徐州附近被齐军骑兵追上,随后齐军步兵迅速跟围。
周军也是缺马的,他们的机动性远远不如整天锻炼铁脚板的齐军步兵,况且淮南西路军周围还有齐军骑兵骚扰,更要命的是,周军的粮草也见底了……。
简直四处漏风。
八月十二西路周军两万人被十三万齐军包围在徐州以南五十里处(两天时间走了五十里……),用力过猛的齐军在第二天解决战斗,周军阵亡三千七百人,其余全部被俘。
这其中包括了翁书平本人。
八月中旬,齐军推进到淮河一线,与童贯隔河对峙。
而此时经过第二批动员民兵,齐军在前线的队伍已经接近实打实的五十万!而且后续还不断有建制部队加入。
这让只剩下十万可战之兵的童贯遍体冰寒,在他三十多年的军旅生涯中得到的经验,一个国家的军队要不就是兵力少而精,要不就是更少的精锐带大量炮灰,他还从未见过,也从未想过世界上居然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