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三国之公孙大帝>第93章 徐荣之远虑

“大人所言不无道理!”

“然而,大人可还记得当初我们来这里的誓言?”

公孙度眼现回忆之色,当初的一幕,一如就在昨昔。

徐荣也不打搅,似是也回想起了昨日。

蓦地,公孙度眼中神光收敛,面色一正,严肃道:“陈汤将军曾言——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如今,我等虽然远远不如,却也勉力而为,哪怕前路再艰险,亦是绝不退缩!”

徐荣恍若未闻,十分淡然的说道:“如此,何以令异族不敢犯?”

“不敢犯?”公孙度轻笑一声,铿然道,“度要的,可不是却匈奴三百里。能灭就灭,能融合就融合,不能灭又不能融合的,那就滚出这片大地!”

徐荣默然,或者说此时他被镇住了,如此想法他从未想过,也不敢想,然而现在……

“或许这就是升济能以微末之躯,撑起辽东这片已经残破的天的缘故吧!”徐荣不由一叹,“只是,升济似乎对朝廷并无多少敬畏之心,也不知是好是坏!”

这或许是徐荣直到现在依旧不愿拜公孙度为主的原因吧,只是他竟能看得如此透彻,果非常人能比。可惜就是太过愚忠,若不然……

就是不知,这一世,有了公孙度这个变数,徐荣是否还会如流星那般一闪而逝?

公孙度忽的转身,盯着徐荣一字一顿的说道:“亭方,可、愿、助、我?”

徐荣将脑中“多余”的想法驱除,却没有回话,只是刚刚平静下来的心湖再次荡漾了起来。

公孙度见此心底幽幽一叹:哎,难道还是不行吗?

“亭方,辽隊的情况,你当是清楚,能募兵四千,已是极限,若是将屯田兵纳入军中,很可能会引起不可估量的损失。”公孙度可不想就此失去收服徐荣的机会,是以,目光一收,转移了话题。

徐荣回道:“虽如此,但事有轻重缓急,且寻常军士再多的训练亦是不能成为真正的精兵,非经历大战不可。”

“况且,如今扶余仅有两万人马到来,就让我们只能紧闭城池,只能依城而守,寻得间隙方才行偷袭之举。若是再有两万人,甚至更多扶余大军则该当如何?又异族何止扶余,尚有娄挹、高句丽,甚至鲜卑得闻消息之后,未尝不会前来灭杀我等,以壮其声势!”

公孙度不由一凛,但还是没有同意。

徐荣见此,只好又道:“屯田兵减少,影响只有屯田兵和我们的军粮,至于百姓并无影响。但只要我们将眼下的扶余大军覆灭,就能得战马数千,将其贩卖自可购得足够的粮草以补充损失。”

公孙度正色道:“按朝廷律法,边郡可拥边兵两千,此为最大数,若是超过,即为造反。又,边兵之下可有辅兵,但不得超过边兵的数量,否则,亦是视为造反。现在我们刚好就是这个数目,而屯田兵,虽然带个‘兵’字,但实际上可以算作是民,还不是兵。”

徐荣岂能不明白这话是什么意思,说的就是情势危急,补充士卒,可以,但不能超越朝廷法度。

可是这样的话,又能让多少军士蜕变为精兵呢?面对四面环伺的异族,区区四千人,能保得一城,难道还能保得整个辽东吗?

徐荣不免有些迷茫,若说发告急文书,真有用的话,上谷郡岂会破败如辽东!

“朝廷到底是怎么了?”徐荣不禁在心底自问。

公孙度心底有些忐忑:亭方这是……

有些捉摸不定了。

徐荣却甩甩头,道:“大人,有道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况且朝廷除了一纸命令,并未有任何帮助。”

公孙度感觉到徐荣心底对于朝廷的不满似乎爆发了出来,不由一喜,赶紧回道:“没错,只是……”

公孙度犹豫了一下,在徐荣再次开口之前狠狠一跺脚,说道:“也好,这样,屯田兵现在差不多有两万三人,但其中老幼近半,为了田地之中不至于颗粒无收,就从中挑出五千青壮,补充进军中,剩下的仍为屯田兵。”

徐荣本意是想将屯田兵中的八成青壮,也即一万人,直接转入边兵,只有这样,才能有实力,有机会将左贤王所率领的扶余士兵打残,甚至是全部歼灭,给予在暗地里窥视的异族以震慑,赢得喘息的时间。

不过公孙度说的也很有道理,如果屯田兵之中的青壮大部分抽调,肯定会让不少农田荒废,无有收成,虽然现在因为糜家的缘故城内存粮不少,但这东西越多越好,况且士兵多了消耗也是极大的。数万石粮草还不够万余军士几个月消耗,这还不包括即将用于抚恤和要充作军饷用的粮草。

想了想,徐荣摇了摇头,说道:“大人,五千人想要灭杀左贤王,震慑异族恐怕还办不到,至少也要有八千人才行。”

公孙度一愣,接着就明白了过来,不由深深的看了一眼徐荣,道:“亭方此言大是有理,没有想到某竟然没有你所想得深远,只顾着眼前的局势,未曾想到后边可能的变化。受教了!”说着深深一礼。

“大人折煞属下了!”徐荣慌忙扶住公孙度,道,“大人不过是一时疏忽罢了。”

到了这个时候,徐荣才算是真正完全认可了公孙度。

“没错!”

突的一个声音响起,惊得二人差点没有拔刀相向。

“主公!”来人不是别人,正是魏攸,只听他说道:“我等身为属下理应为主公分忧解难,是以何以致谢!”

说完,又看着徐荣满是敬佩的


状态提示:第93章 徐荣之远虑--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