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抗日之大上海皇帝>第八五零章 东线战场高级军官会议

郑轩又说:“只要我们能占领这里,我们就可以以猛虎下山之势冲进日军后方,但是要攻占这里,大部队显然不行,必须组建精锐小分队,单兵火力也必须强大,而且还要有对付碉堡和坑道的武器!

除了这个办法之外,我们其实还有另一个办法可以一试,其实英国人已经用过这个办法了,那就是利用运输机空投易燃冒烟的物品,只不过英国人是让空军空投到日军防线上方,日军显然对这一点有了防备,我刚才说的还缺一个条件,其实就是西北风,只要这几天之内有一场西北风,我们可以请求华泰国空军在日军防线的前方几百米范围内投放易燃冒烟物品,在西北风的作用下,浓烟会向日军防线蔓延,即使日军士兵戴有防毒面具之内的东西,同样可以阻挡日军的视线,我们只需要利用浓烟阻挡日军视线的机会派兵摸近日军防线,这样一来就成了近身战,而我们现在的装备在近身战斗上能发挥出最大的优势,日军防线内的士兵绝对难以抵挡,他们的机枪和反坦克炮也将无法发挥作用,我们后续攻击部队可以源源不断的过来增援,这就是我的两个办法!”

“好,太好了!”戴安澜大喜,随后道:“这两个办法同时进行,老子就不相信这世上有攻破不的堡垒!马上知会华泰国气象部门,我要知道最近一个星期内的天气变化情况,越详细越好”。

副官答应:“是。师座!”

马来亚东线战场,丁加奴河北岸,这里聚集了十六万大军,其中华泰国第二集团军12.5万人。中国远征军第一路第6军三个师4万人左右。

第6军军长甘丽初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一期,与同为黄埔第一期毕业的杜垏明是同学,远征军第一路三个军长中,唯有第66军军长张轸不是黄埔嫡系,张轸是保定军校第六期毕业,按照从军资历和毕业院校来算,张轸的资历比远征军第一路军司令长官罗卓英的资历都要老,罗卓英是保定军校第八期毕业,论指挥才能和谋略,张轸不比罗卓英差。罗卓英已经是上将军衔。第一路军最高司令长官。可张轸才是一个中将军长。盖因他是陈潜的嫡系,曾经反对过老蒋。

这次在马来亚对日军作战,罗卓英考虑到张轸的后台老板是陈潜。担心他不太听指挥,而且现在也不是排除异己,保存实力的时候,因此就把第66军安排在后方当任后卫,前部由黄埔嫡系成员杜垏明的第五军为主要进攻力量。至于甘丽初的第6军的指挥权在华泰国第二集团军鲁贲手中,罗卓英也没有越过鲁贲对甘丽初进行指挥,担心引起鲁贲的不满。

远征军第6军下辖三个师,即49师、93师、暂编55师!其中49师师长彭壁生是黄埔第七期毕业,也算是黄埔嫡系,在远征军第一路军九个师长、三个军长。一个司令长官这些人中,彭壁生可以说是升官最快的一个,因为他在这些人当中资历最浅,很多比他早毕业的黄埔生很多还在上校,甚至是中校的位置上混日子,他这个小兄弟已经成了一师之长了。

93师师长吕国铨毕业于黄埔第二期,也只能算是混得一般般而已,他在北伐战争中屡立战功,但是在围剿红军的战斗中却屡遭失败。在历史上的缅甸战役中,他的93师也只是守守坚守通往泰国的桥头堡,后来督战缅中战役,坚守通向缅东景栋皇宫地带要道,并没有直接向日军发起过进攻。

暂编55师师长陈勉吾,此人在第一路军高级军官中是混得最惨的一个,他这个师还不是正规编制,只是暂编,是由第八补训处改编而来的,随时可以撤销,陈勉吾毕业于保定军校第六期,跟第66军军长张轸是同学,张轸好歹也混到了一个军长,而他才一个师长,年龄还是这些人中除去96师师长余韶和第66军军长张轸之外最大的一个,比罗卓英和他的后台老板余汉谋的年龄都要大。从这些军长、师长的出身和个人履历就可以看出来,老蒋的黄埔系占了绝大多数,而且升官都比其他人要快。

西线战场打得惨烈无比,而东线战场上虽然炮声震天,爆炸声如同开火车,可是并没有发起步兵渡河进攻,这让憋着一口气的远征军第6军将士差点憋出内伤,下面总有好战之人,这些人三天两头地去找军长甘丽初请战。

可甘丽初也没有办法,他虽然是黄埔嫡系,是老蒋的爱将,可在这里他说话就像放屁一样,没有华泰国第二集团军军团长鲁贲的命令,他怎么敢动一兵一卒?丁加奴河与河对岸日军的防御情况,他是知道得一清二楚的,此时发起进攻无异于去让士兵送死,只有在清除了日军的主要碉堡和河面水雷之后才是发起渡河进攻的最佳时机,他好歹也是黄埔第一期毕业生,这点军事眼光还是有的,在这一点上,他非常赞同鲁贲的决定,而且还很感激鲁贲并没有那他的部队当炮灰。

自从盟军统帅部发出命令从4月25日发起攻击的一个星期之后,东路军总指挥鲁贲召开了高级军官会议,两军师以上将领全部到齐。为了以示公允,鲁贲将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军参谋长美国人史迪威一并请了过来列席旁听。

鲁贲看了看在做的高级军官们向史迪威点了点头,然后说:“诸位,今天距离盟军统帅部下达命令开始攻击已经有六天时间,这六天里西线战场打得惨烈无比,而我们东线却风平浪静,我不知道诸位是战意高涨还是庆幸我们没有如西线一样发起决死猛攻,但是我想告诉诸


状态提示:第八五零章 东线战场高级军官会议--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