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崇祯:重征天下>第九百六十四章 另辟蹊径

“陛下是要臣…假意叛回建虏?”刘兴祚大惊失色道,“臣虽不惜此头,但皇太极为人最是阴险狡诈,此计未必能瞒得过他…”

“并不是要你立刻回去,”朱由检一边来回踱步,一边缓缓地道,“那样当然会惹人怀疑。朕很快就会下一道旨意,给你个闲职,把你调入京师居住。”

说到这里,朱由检目光如刀地盯着刘兴祚,一字一顿地道:“现在你就有一个‘立功’的机会。间谍大案至今仍秘而不宣,京师城门方位图和那封给皇太极的密信,朕交到你手里。你要么就选对你最忠心耿耿、宁死也不会背叛你的人,要么就干脆连这个人也不要告诉他实情,只让他设法潜回辽东,把密信交给皇太极。同时你要附上口信,说在这边郁郁不得志,仍想回辽东为建虏效力。”

刘兴祚猛然醒悟道:“臣明白陛下的意思了。皇太极未必会信任臣,但一定也想借臣这条渠道,从京师打探更多的消息。”

“圣上正是此意。”袁可立接过话茬道,“只要皇太极继续与你联系,我们可以先给他传递一些真实的、但不太重要的情报,慢慢取得他的信任。同时,你也可以在联系中接触到女真人的间谍。如果你选派的手下得力,他还可以把女真人的动向及时向你禀报。”

朱由检冷哼一声道:“等到皇太极慢慢上钩,你就给他传递一些致命的假情报。只要他判断出现失误而轻举妄动,朕就可以趁机狠狠地敲他一下子,把他打疼、打怕!”

说到这里,朱由检又对刘兴祚诚恳地道:“当然,我们也不能低估皇太极。也许他根本不会上当,那你派出去的人性命就难保了。而且,此事一旦泄露,让朝中大臣抓住把柄,他们定会指你为真的内应。到时候朕为了保密,肯定不会为你澄清,那时你自己也会蒙受不白之冤,甚至因此下狱,有生之年都背上汉奸的骂名。因此你可要想好了,朕绝不强人所难。”

刘兴祚当即慨然道:“臣蒙陛下不弃,委以此等重任,当肝脑涂地以报陛下,个人性命荣辱何足挂齿!既然陛下与尚书大人问起,臣有一亲侄,名叫刘至中,乃臣兄所出。臣兄早已亡故,至中视臣为父,其为人忠贞沉毅,若让他经办此事,绝不会出差错。”

朱由检点点头道:“具体事宜,你下去再与尚书大人详议。但事不宜迟,密信要立刻传给皇太极,若拖得时间长了,让白莲教和鞑子都知道京师出了事,这条计策就废了。”

二人退下之后,朱由检又赶紧把吏部尚书王在晋请了进来。王在晋今年已经六十多岁,比起两年多前经略辽东时,身形更加瘦削,因为公事繁忙,也累得眼窝深陷,甚至走路都有些不稳。朱由检见了很是心疼,忙命看座,又奉上香茗让王在晋喝几口解解暑气。

王在晋谢恩之后却没心思喝茶,只沾了沾嘴唇意思了一下,便忧心忡忡地道:“陛下,户部太仓库存银已经不足五万两了!各地卫所官军欠饷已经两个多月,不能再这么拖下去;今春河南大旱,黄河故道又爆发蝗灾,赤地千里,百姓几欲易子而食,也必须马上赈济。以臣之见,是否可在除河南外各省暂时加赋?若每亩民田加派一分银,全国共有民田约四百万顷,折亩四亿亩。十分为一钱,十钱为一两,则可得白银四百万两。即使收不上来那么多,一二百万两总是有的,或可解燃眉之急。”

朱由检却摇头道:“不行。按理说朝廷规定的田赋并不重,但尚书大人也应该知道,各省土地兼并情况都很严重,宗室、勋臣、士人的土地是不用纳粮的,要增派的银子只能摊到普通百姓头上。现在已经有了‘三饷’,名义上田赋不高,实际却已经高得很。再加上地方官吏贪腐,百姓负担更重。在没有解决这些问题之前,实在不宜再加赋了,否则就有官迫民反的危险啊…”

王在晋也痛苦地叹了口气道:“陛下圣虑深远,臣愚不能及。可若不加赋,银子从哪里来?除非…除非借用内帑银,可臣也知道,山海关筑重城、扩建京师外城全用内帑,耗费巨大,臣不忍再向陛下张口…”

“尚书大人也不必太过烦恼。”朱由检嘿嘿一笑道,“朕倒有个另辟蹊径的法子,不用加赋便可使太仓库入库一千万两。不过呢,乍一施行起来肯定有些难度,还要尚书大人大力配合。”

王在晋惊愕地望着朱由检,半晌才道:“一千万两?臣实在想象不出,请陛下明示!”

朱由检便把自己的想法简单说了一遍,王在晋听罢连连摇头道:“不行,不行不行!”

“怎么不行呢?”朱由检微笑着问道。

“陛下此举必遭群臣反对。”王在晋不好当面批驳皇帝,只好委婉地道,“而且此举无异于饮鸩止渴,即使暂时度过难关,可到了日子…”

朱由检却自信地道:“不试试怎么知道不行呢。尚书大人,朕只问你一句,如果朕真的这么做了,你会不会带头反对?”

王在晋先是一怔,随即慨然道:“为君分忧,乃是臣子份内之事。如陛下需要,臣家财罄尽亦在所不惜。只怕是杯水车薪…”

“那就好。”朱由检轻松地道,“朕相信像尚书大人这样忧国忧民的官员还是很多的,而且朕也不会让你们倾家荡产,相反,朕不会让任何人吃亏。就这样吧,明日早朝,朕就正式宣布这件事!”

王在晋虽然心中打鼓,觉得朱由检所言根本难以实现


状态提示:第九百六十四章 另辟蹊径--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