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崇祯:重征天下>第八百一十六章 医巫闾山

虽然已经接近阳春三月,东北大地也开始从漫长的寒冬中渐渐苏醒,可号称“北镇”的医巫闾山附近,仍是一派莽莽苍苍的北国风光。夏季茂盛的森林,恰如覆上了一层厚厚的棉被,掩盖了所有生命气息。这这个时节,所有动物都会窝在洞中,候鸟北归也还早,山上连个猎人都没有,正是一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萧瑟景象。

可是此时此刻,却有一支数千人的骑兵队伍,小心翼翼地在山间的冰雪之中艰难行进。因为怕暴露行踪,所有人在盔甲外都罩上了白布,战马亦是如此,看起来仿佛披麻戴孝一般;但在雪地之中,隐蔽效果倒是极好,若在数十丈之外远观,不仔细看还真难与背景区分开来。

时近正午,天空却还是阴惨惨的,没有一丝温暖的阳光。这支队伍停下休息,却不敢埋锅做饭,只取出随身携带的干粮,合着冰冷的雪水咽下去。虽然条件艰苦,却无一人口出怨言。相较之下,战马的草料倒是很充足。马儿们饱餐一顿后心满意足,也没有一匹发出长嘶。

而在一座山顶之上,带兵的将领们正伏在冰雪之中,向更远的原野眺望。在山脉之东十余里处,一条冰河从自西北向东南蜿蜒而来,正是大明与后金势力交界处的大凌河。大凌河西畔有一座体量不大、城墙却非常高大的城池,此时已被无边无际的后金军营寨团团包围,营寨中旌旗招展,在寒风中猎猎作响。

再向山脉以西望去,一座城池背倚东北西南走向的松岭山巍然屹立,牢牢地扼住辽西走廊的北端。不过这座城同样被重重包围,且不时有喊杀声和隆隆炮声传来,显然激烈的厮杀正在进行。

看罢多时,几人中的一个年纪较轻者沉声问道:“李来亨,你看出什么门道没有?”

那年龄最小的将领呵了呵早被冻僵的双手,哆里哆嗦地答道:“圣…圣上,鞑子包围大凌河的约有**万人,包围锦州的五万左右,看来他们似乎是把攻击的重点放在大凌河。但是很奇怪,大凌河这边一点动静也没有,倒是锦州那边打得热闹。”

提问者满意地点点头又道:“那你可知鞑子都是谁在带兵?”

“那末将怎么知道,离得这么远根本看不清楚。再说末将也不认识那些贼酋啊。”

这时另一位身材魁梧、说话瓮声瓮气的将领接口道:“这个不难知道,只看旗帜就能辨清了。大凌河这边有正黄旗、镶黄旗、镶白旗、正红旗、镶蓝旗,应该是皇太极亲自领军,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也大部分在这边。锦州那边是镶黄旗、正白旗、正蓝旗、镶红旗,说明是莽古尔泰或是济尔哈朗领军,可能还包括皇太极的儿子豪格。”

“好!满桂,那你说说看,鞑子为何要如此布阵?”提问者又追问道。

“这个…末将不知,也许他们是抓阄儿派将吧?”身材魁梧的将领不好意思地挠着头道。

“胡说,打仗岂是儿戏?”提问者笑道,“你们看见没有,正黄旗的营帐在大凌河以东,其余数旗也在附近。河西的部队数量虽多,但无论是营帐大小还是营寨栅栏,都比河东的部队差了一截,说明这应该是蒙古或是汉军八旗。锦州这边却是相反,最精锐的正白旗、正蓝旗都在城南,靠近咱们的同样是汉军旗。这说明什么?”

“嘿嘿,说明皇太极贪生怕死,自己缩在河对岸不敢过来,却让别人打头阵。”二将不约而同地道。

提问者却摇头道:“看来你们还没有参透其中玄机。皇太极不肯过河,当然有安全方面的考虑,可他故意将弱兵摆在大凌河以西以南,若是守军要突围,是不是会选择这个方向?”

“那是自然,从这个方向突围,正好可以向锦州靠拢。”二将不解其意地道。

“这就是皇太极的目的。他是想引诱守军突围,好在野战中歼灭。”提问者笃定地道,“再说锦州那边,最强的兵力摆在城南,恰恰堵住了辽西走廊。援兵一来,正好被迎头痛击。如果大凌河的守军真逃往锦州,那就危险了,到最后两座城全得丢。”

“那为何锦州激战正酣,大凌河却没有动静?”另一个面容黝黑的中年文士疑惑地道。

“这又是皇太极奸诈之处。”提问者冷笑道,“大凌河城中有三万多边军,还有最精锐的关宁铁骑,鞑子若是硬攻,伤亡一定很大。而锦州在大凌河之南,守军不足一万,若锦州失守了,大凌河自然也就完了。另外还有一种可能,就是皇太极想劝降大凌河守军。

“如此部署确实高明,不过皇太极没想到的是,朕会从松岭山中急行军,再绕过锦州从西北方向插至医巫闾山。现在靠近我们的敌军,都是战斗力相对较弱的汉军旗,正好可以让咱们杀他个措手不及!”

面容黝黑者听罢道:“圣上,既然锦州吃紧,我们是否应先救锦州?”

“不行,”提问者重重地吐了口气道,“我们只有一次突袭的机会,如果去救锦州,即使成功也只能救出锦州的一万守军。而且朕总感觉大凌河这边别看不声不响的,或许危机更为严重。所以必须向东猛冲大凌河,与守军会师于城内,再趁鞑子没反应过来,立即与守军一起反突锦州,最后从松岭山撤军!”

“圣上,这太危险了!”面容黝黑者急道,“建虏在大凌河这边兵力明显比锦州多,我们只有六千轻骑,一旦陷入重围,不但救不出祖大寿,自己反要被歼!臣等死不足


状态提示:第八百一十六章 医巫闾山--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