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抗战之还我河山>第112章 现代化招兵模式

刘浪的指东打西彻底打乱了苟赛玉的节奏,那怕是美女家主再怎么心如刀割,终于,在某上校狮子大张口之余又给了颗大甜枣之后,苟赛玉最终还是签订了日后让苟家赚得盆满钵满的“屈辱条约”。 x23u更新最快

刘浪最终将苟家用于劳军的资费定在了十万大洋,和先前的狮子大张口一开价就是二十万大洋相比算是打了个五折,这还是苟赛玉发现了刘浪在人数上的猫腻之后愤然反驳的结果,三千人和一千多人可不就是差了一倍嘛!至于说独立团现在究竟有多少人苟赛玉没法儿去一一数出来,只能假设有一千五百人了。

这导致了苟赛玉以后都有个习惯,只要得空就找在独立团从军的苟家子弟打听刘浪独立团的总人数。一个人几乎就是几十大洋,美丽的苟家主再也不能吃这样的闷亏了,尤其是还在和独立团做生意的这个阶段。

十万大洋虽然不少,但以苟家积累上百年的财力,也不算特别的伤筋动骨,能以这样的代价就把一个几乎能覆灭整个家族的瘟神送走倒也值得。

更何况在资独立团十万大洋之余,刘浪还有个附加条件,要苟家负责帮他招募500精壮小伙从军,条件倒也不复杂,家中独子不要,有过偷鸡摸狗记录的不要,不能在三炷香之内,围着周长达5000公尺的潼关城跑上三圈的不要,若达到500名额,依照五十大洋一人计算,可从十万大洋中扣除。

也就是说,如果500人招满,苟家就只用出七万五千大洋。只用帮着招兵,而且刘浪给出的每月十五大洋的待遇甚至比驻防潼关的士兵军饷还要高三分之一,这是双方互利的事儿,自家还可以少出两万五千大洋,这也是苟赛玉捏着鼻子答应刘浪的原因之一。

但若是没招满,或者是有人没达到要求被遣送回家,那不仅被送回家的士兵不算名额,其余留下的所有人也只能按更低标准计算了。当然,为了给苟家更多的希望,刘浪也定了个按百人等级计算的标准,比如400人以上,按40大洋每人计算,300人以上30,200人以上20等等。

但刘浪其实压根儿没打算省钱,有七十年后各大中高职院校运行多年极为成熟的招生奖励政策做底,在金钱的刺激下,别说500人,就是5000人,势力在方圆百里都首屈一指的苟家都能把人给弄来。

看苟大小姐在听说刘浪还有这个附带条件之后美丽凤眼里绽放出的渴望就知道,如果可以,独立团一千五百的兵源都从潼关县出都成,那能减去整整七万五大洋好吧!苟大小姐的算术一直都是一流的。

其实刘浪从一踏足潼关的地界,就打上了在潼关招兵的主意。

没别的,只因为这里是陕西,是关中,是华夏历史上最为悍勇的大秦士卒诞生之地。在国破家亡之际,曾腰悬头颅提刀奋勇杀敌领功的大秦士卒的后代需要挺身而出再现他们祖上的荣光。

刘浪的记得后世著名的军网铁血论坛上曾对中国各省士兵在历史上的战斗力有个讨论帖,陕西人、四川人、广西人、山东人、湖南人、湖北人在论坛里各种引经据典证明着自己祖先的强悍,其实那都有些偏颇,战斗力这玩意儿除了士兵更重要的是指挥士兵的将军。明朝中后期不停犯境的倭人曾杀得数倍于己的官兵望风而逃,但名将戚继光却能率领着区区三千人就将江浙一带数万倭寇杀得溃不成军,听到戚家军的名号就远遁海外不敢来犯。

不过,身为四川人的刘浪对陕西人的好感更多则是来自于他曾经的教官,那名面相憨厚却狡诈多智的陕西人,那个和刘浪同生共死数年亦师亦友的人,在整个中队被分裂组织以其三号人物为诱饵诱入高达800人的包围圈之后,身为最高指挥官的他毅然的选择了他平生最愚蠢的方式,以他为首的十五人小队建立起了整个龙焱中队的最后阻击阵地。

没错,壮士断腕,不过,陕西人教官断的是自己,他用自己和其余十四人的性命,保存了其余四十人的生命。也避免了龙焱中队成为华夏第一个成建制被恐怖分子歼灭的特种部队,那不光将是整个龙焱的耻辱,更会成为整个华夏之耻。

这也是那天深夜面对日寇整个中队的追杀时,并不是刘浪不知道,而是他根本不会采用苟城守所想的那种方式,为了国家的荣誉,他已经抛弃过战友一次,而这次,他选择和战友们一起坦然面对死亡,那怕是上帝刚刚给他开了一扇门。

就当开那扇门的时候碰到了脑袋了吧!

年轻的苟连长并不知道,其实,有些时候,选择生比死还要不易。当你看见朝夕相处的战友一个个倒在你面前的时候。

无论是那个省的战士,在自37年以来8年的抗日战争期间,其实都绽放出了他们的光彩。300万出川只回来200万的川军,以2万兵力力抗日寇15万大军血战桂林,以1万2千人阵亡代价毙杀日寇1万3千,伤9千人的广西桂军,以近三十万人马参与淞沪会战、武汉保卫战、南昌会战、长沙会战。。。。。。等大型会战,能活到抗战胜利的却是寥寥的湘军等等。

在刘浪看来,在那样的8年,他们虽然都有不同番号,但他们却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华儿郎。

刘浪是人,人自然有私心,因为怀念教官,他选择了在潼关招500新兵。军政部给他的军令就是可以就地募兵,独立团隶属于驻扎于陕西渭南的二师,自然不算违规。

当然,刘浪没有


状态提示:第112章 现代化招兵模式--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