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抗战之还我河山>第1044章 中华的声音

柳雪原在娘子关之战正式爆发后的第三天下午,亦是在雪花山失守的第二天,在全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申报”上发表了自己的第二篇战地日记。 x23u更新最快

“对于这次绕行了近三十公里才终于抵达目的地的采访,雪原本已经准备好纸笔以及我的手绢。实在是退守第二道防线的国民革命军第十七师上报晋东战区司令部雪花山一战伤亡数字让人触目惊心。一团主守,伤亡率却高达百分之七十。两个主力步兵营更是十不存一。

但雪原竟然未能采访到所需要采访的对象,第十七师赵寿山师长正亲临前线指挥,而从雪花山撤下来的102团残部竟然又上了前线,而且是全团主动请战。

雪原真的很想走上那距离我一千多米外正炮火连天的阵地,我想听听他们那些战争的亲历者对我说说守卫1号阵地全连英勇殉国杀身成仁的102团步兵第五连,哪怕是一个人的故事也好。

但我知道,我不能,他们正在舍生忘死的和凶猛扑过来的足足一个联队的日军在战斗,日寇高达2个炮兵大队的大炮射出的炮弹的爆炸声不绝于耳,天上的飞机亦在肆虐。我这一去,不仅给他们增加了负担,还要让17师指挥部的长官们为难,要通过那条被日军用炮火封锁的道路送给养都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

那条不足800米的山路上,牺牲的辎重兵甚至已经超过了一个步兵排。

而且,雪原没办法再听到英雄的102团团长给我亲口讲述他是怎样率领着2500名官兵在雪花山和日寇浴血奋战的了,他已经于昨日中午率领着两个步兵连替全团断后而英勇殉国,和他一同殉国的士兵高达179人,为了抢出他的遗体而不被穷凶极恶的日寇找到,足足两个步兵班的士兵付出了自己的生命。用他们在战报里的汇报所说的,长官不惜命,他们又何惜此身?

最终能留给我的,是十七师指挥部送给我的一本带血的日记本,属于张团长的日记本。

现在,就用张团长的日记,当做我的采访记录吧!在我看来,他的文字虽然没那么优美激昂,但,却远比雪原写得要更打动你我。哪怕,自淞沪会战以来,雪原感觉此生的泪都已流干,但此时,亦打湿了我早已准备好的手绢。

雪原之泪,或者鲜血,永远只为我中华民族之军、之民而流。

8日,井陉县城迎来第一战,友军101团于井陉县城阻敌,为我102团赢得时间修筑工事。雪花山山石甚坚,我军缺乏工具,虽苦挖数日,但进展缓慢。可全军不敢有丝毫懈怠,每分每秒挖掘出土方都带有我第十七师弟兄之鲜血。

日寇势大,我军难以抵挡,坚守八小时后被迫后撤,损失惨重,退回后检查损失,战死及失踪者高达四百四十余,轻重伤员近五百,断后一步兵连战损更是高达百分之七十,能回归部队者,不过二十余。余闻之,且悲且恐。

9日,日军已经攻我雪花山防线半日,其炮火之猛烈实为余平生之仅见,阵地上每隔十余米即有一弹坑,空中亦有日寇轰炸机肆虐,重达250磅航弹一颗即可炸毁我军数以十米之工事,死伤者无算。仅昨日午后及今日清晨,我102团即战死三百余人,负伤者更是两倍于此,除重伤者被运下阵地救治,轻伤者皆火线不退,但余竟然恐惧之感尽去。正如麾下之兵所言,无他,该死卵朝上。”

10日,雪花山已经苦战一天一夜,官兵损失甚重,余麾下最精锐步兵连被困1号主峰阵地,该阵地若失,则雪花山整条防线皆破。距离师部命令坚守雪花山尚余一日,可第五连已经断去给养长达20小时,弹药即将耗尽,食粮、水皆无,他们如何能再守过一夜。遥望千米之外阵地,余心之焦虑与痛楚,谁人能知?

日寇一日一夜之间,飞机、大炮、毒气弹,两个步兵中队轮番上阵,发动攻击竟高达十余次,直至深夜。

但,枪声从未停歇。

11日,五连阵地上响起最后一声枪响,那是我与之连长协商报复性炮击的红色信号弹,昭示着该连已经无法防守阵地。与敌偕亡,那是他们向我发来的最后请求。

余麾下之兵,十有六七亡于此处,吾心之痛,实非笔墨可形容。麾下之兵可死,余亦可死,全团仅余数百之兵即将退往乏驴岭,吾欲率两连之兵为我弟兄护卫退却之路。

生亦或是死,皆无重要。惟愿我中华之兵,终有一天,不用一退再退,前进,前进,除尽倭寇,复我河山。

雪原用已经殉国张上校所留之词做为结语,战士之鲜血,不会白流,终有一日,除尽倭寇,复我河山。”

柳雪原的战地日记现在犹如一个金字招牌,电文一经发出,国内各大报纸纷纷转载。

陷落的北平,虽然日军荷枪实弹穷凶极恶,但在校园在他们目光所不能及的位置,在校园里,在工厂里,学生、老师以及工人们聚在一起,传看着从山西战场传来的战地日记。

尚唯有沦陷的上海租界,南京街头,武汉街头,百姓们纷纷围住报童,从他的报纸袋里“抢”走新鲜出炉的报纸。

“除尽倭寇,复我河山”是那个下午响彻整个中华大地的唯一声音。

嘉奖令从南京军政部发出,传至第2战区,传至晋东战区,传至娘子关前线司令部,传至第17师指挥部。

第17师102团被授予“雪花山钢铁团”称号,全连英勇就义的102团第五步兵连被军政部全军通令嘉奖,全连


状态提示:第1044章 中华的声音--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