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浚(濬同浚)(年)字文水,号海王益都人﹤今山东淄傅人﹥崇祯辛未进士,明末清初贰臣,官至刑部尚书入《贰臣传》甲编。
历史总是用简洁的语言概述一个人的一生,因为历史人物的繁多,能得到历史"点化”的绝非寻常之人!而每个人就是一部书,一段绝非寻常的历史!也只有细节的血肉才能构造一个人的信仰,精神与灵魂。而任浚正是历史长河中翻滚着的一朵浪花,它激荡的冲撞,能否留下回声,历史留下了答案功过是非任人凭说。一个白发苍然的老人,站在故乡的云行山上,一手捋着长须,一手倒背着,他那不屈傲然的身躯在寒风中挺立着,随着一行苍老的眼泪沽沽而流的是袭上他心头的是那今生永远难以忘怀的人生往事.....
一五九五年的一天,益都县博山夏庄任家的一家院子里传来了婴儿"呱呱"落地的声音,而在接生婆的惊叫声里,任父看到了随着孩子落地的居然还有一条蛇!消息不弪而走,人们众说纷纭,奚落声,嘲弄声不绝于耳,这夲来是一大喜事,而由于蛇的随之下生成了千古奇闻,任母杨氏空以泪水洗面,而慈善心软的任父没听村人的话,把蛇打死,而是把恋恋不舍的蛇儿,一直送到山上。
这一亘古少有的新鲜事儿,自然传得很远很远,远在近百里之外的杨氏娘家也听说了,他们没为杨氏的安康与否惦念,居然也和世间人一样嘲笑!没人管住别人的非议,这孩子,任父给取名浚儿,他从小便和爹娘一起笼罩在世俗所带给的无形的"阴云迷雾"之中,只能随着岁月的流转轮回中,淡化所有"乐此不疲"的"口舌"们,方得让生活回到平朴自然的状态之中!
这种度日如年的生活,总算熬到了浚儿能说会跑的年头。活泼可爱的浚儿平添了爹娘少有的欢喜。当杨氏领着浚儿走向田间地头的时候,总引得一群孩子们的嘲笑,这时浚儿就挣开娘的手,投掷上几块土嗑拉把他们赶走,从大人和孩童们的嘲笑声里,他隐约知道了原委,而他极力维护着娘的尊严,每当逡儿把孩童们追得很远很远的时候,娘就焦急地喊着"浚儿快回来......"浚儿很听娘的话,跑回来擦干泪水和娘干着自己力所能及的活儿。
也许是承受不了世间那无尽的非议和嘲讽,还是生活过于艰难的重负,任父在浚儿七岁那年病故了,凄苦的生活一度让他们母子雪上加霜。而再难的日子也要过下去!浚儿幼小的心灵过早地承受了生活的重负,他们相依为命地活着......真的不知道还有多山风吹雨打降临到他们这多舛的家里。
腊月里是姥姥的生日,半夜星光里,娘就把浚儿叫起,挎着个包袱,他们娘俩一步一步的丈量过几十个村庄才来到了近百里外的白峪村。姥姥家虽说不是大户人家,可也是衣食无忧的中上人家,而与浚儿家相比那是相形见绌!浚儿因为一年才见着几个表兄妹们,显得格外亲切。他光这个头,顶着个寒风跑得个满头大汗。姥姥举着个龙头拐杖总是喝斥着浚儿,嫌他是个调皮将军,怕累坏了她的孙儿孙女的,让他停下来,浚儿哪里听姥姥的话总是跑得越欢,叫喊声越大!浚儿听着姥姥的声音不对劲总是冲着他吼,他便不时的跑到她面前扮个鬼脸,气谓姥姥摔打着个拐杖叫骂着,俨然一副凶恶的巫婆的样子!每当这时惹得亲戚们大笑不已!而浚儿娘这时便把他拉住,心疼地给他擦着汗,抚摸着他那冻得裂口出血的耳朵,心里不是个滋味。
晌午快开席的时候,姥姥坐在正中的太师椅上敲打着龙头拐杖在地上"嘚嘚"作响,嚷着浚儿几个孩子停下玩耍,要分棉帽了,每个小孩一个。浚儿听了一蹦丈把高,因为几个孩子就他没戴帽子,他听了自然高兴,依偎在娘身边焦急地盼着姥姥发帽子,而且是姥姥亲手缝制的!当一个个崭新的帽子发给各个孩子时,孩子们戴在头上有说不出的喜悦和温暖。当姥姥把浚儿叫到她身边,把最后一个帽子戴在他头上时,满屋的人突然哄堂大笑,原来带在浚儿头上的是一个无顶的帽子,浚儿摘下来一看,"凭什么给俺个这样的帽子!"他哭喊着狠狠地摔村口在地上,跑到娘身边拉起娘的手喊道:″娘,咱回家!咱以后不来了,再也不来了!"娘在亲人不息的哄笑中,捡起了帽子,啜泣着背起了浚儿头也不回的走了,浚儿在娘的背上哭喊着:"娘,俺不要,俺不要这帽子!不要!......"而娘却把这帽子攥得更紧了,她的手在嗦嗦的发抖!
回到家里浚儿大病了一场,幸好私孰老师的周济和帮助,从此,他变得沉默寡言了,世态的炎凉,残酷的现实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每当浚儿不好好读书时,娘便把那顶无顶的帽子放在桌子上,浚儿看着它说:"娘,你把它收起来吧!俺一定好好上学,以后考上官,让你过上好日子,让他们看看!"娘看着儿子坚决不屈的样子,把他拥在怀里哭起来。
在学堂里,浚儿总是第一个先到,一天私孰老师觉得纳闷便问:"你吃得什么饭,怎么总是这么快,来得总是这么早?"浚儿答道:"俺吃了三个饼子。"一听说他吃了三个饼子,老师非常高兴,便又问:"你家有多少粮食?"浚儿不加思索的答道"十二鼻!"
"十二鼻?"老师想十二鼻,这个"鼻"是什么单位?他百思不得其解,又不好意思问,因为任浚是学堂里最聪明的,他知道的知识比别人多也不足为怪。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