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大宋权相>第八十八章 重返旧都
余人不到两万户。在南宋只相当于一个中型偏小地城市。不过相对南宋骑兵来说。重回北宋旧都却有重大地政治意义。对大宋军民士气来说也是一个极大地鼓舞。所以曹世雄才会在鞑子追兵逼近地情况下执意要回旧都一趟。但是在距离开封只有不到十里路途地时候。曹世雄忽然大声命令道:“传令下去。全军暂停行进。”

“暂停前进。暂停前进。”命令传达下去。三千八百余名大宋骑兵先后停住脚步。杨晨焕和高鸣、嵬名畅等将领不明所以。忙一起赶回曹世雄身边。纷纷问道:“将军。前面就是汴梁了。为什么停下?”

“传令全军。全部换回大宋军服。打起大宋军旗。”曹世雄淡淡答道。高鸣楞了一下。赶紧追问道:“为什么?穿着蒙古军服不是可以迷惑鞑子守军。更容易进城吗?”

“这我知道。”曹世雄一字一句地答道:“可我现在要地是。以大宋军队地身份堂堂正正地重返汴梁。让北方那些忘记祖宗地汉奸知道。我们大宋军队还有力量、还要重新夺回大宋江山!”

听到曹世雄地话。一贯机灵地高鸣又呆了一下。然后才下马单膝下跪抱拳道:“末将冒昧。将军用心良苦。末将明白了。”党项人高鸣都明白了曹世雄地用意。杨晨焕等汉人将领早已是泪流满面。一个个默不作声地换回宋军军服。重新打起代表大宋地紫红色大旗。待大宋骑兵全部换装之后。曹世雄亲自举起大宋军旗。大喝道:“前进!光复旧都!”

“光复旧都!”大宋骑兵一起高呼。排着整齐地队形向北前进。片刻后。不知是谁带头唱了起来。“怒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听到这歌声。不少地大宋骑兵跟着哼唱起来。“仰天长啸。壮同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哼唱地宋军士兵越来越多。最后演变成三千八百余名大宋亲兵齐声高唱。“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憾。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伴随着这悲壮的歌声,无数的宋军士兵流下了眼泪,却唱得益的大声。泪眼模糊中。汴梁城的城楼已经隐约在望……

“是谁唱反歌?”嘹亮而气壮山河地歌声直接传到了汴梁城头,城上的蒙古守军将领不由勃然大怒,咆哮道:“南面来的是那支军队?派人去看看,把领头地汉狗砍了,敢唱着岳蛮子的词进汴梁城,想造反吗?”

“将军,好象不是我们的军旗。”眼尖的士兵大声答道。守将楞了一下,大叫道:“全都给我看仔细些,究竟是什么军队?”

“是宋蛮子!宋蛮子的军旗!”当宋军骑兵进入视野时。无数的蒙古守军士兵失魂落魄的大叫起来。蒙古军守将怀疑自己听错了。再仔细看清宋字大旗时,守将也疯狂的大喊起来。“宋蛮子!宋蛮子是天上掉下来的吗?怎么到了汴梁城下了?”

“将军,是不是关城拉吊桥?”副将提醒道。守将这才醒悟过来----汴梁城地军队基本上都被史枢带到前线去了,城里守军还不到两千人,要是让宋人军队进了昔日的旧都汴梁城,自己就算能逃命,将来忽必烈也要把自己生剥了皮!想到这里,那守将忙大吼道:“关……关城!拉吊桥!”

“关城,拉吊桥!”命令已经晚了,宋军已经在全冲锋了,被宋军突然出现惊得失魂落魄的汴梁城军队百姓还拥挤在城门和吊桥上时,仅有一条右臂可用的杨晨焕已经第一个冲到了吊桥旁边,满含悲恨的全力一刀砍出,碗口粗的吊索就应声而断;后面阿志沙紧随而上,近百斤重的狼牙棒全力砸下在另一侧的吊索拉环上,铁制的拉环上火星四溅,断成两截。

“大宋----!”时隔二十六年后,大宋地口号声再一次在汴梁城下回荡起来,大宋军旗也再一次在汴梁城下迎风招展,措手不及的蒙古守军甚至连城门都来不及摸到,就被城门前那些仓皇逃入城内的百姓士兵冲散----这也给杨晨焕制造了成为第一个以大宋军人重返旧都的荣耀。当杨晨焕一口气砍倒七八个汴梁军民冲入城中时,眼中热泪不由夺眶而出,含泪大喊道:“汴梁,我们回来了!”

“我们回来了!”无数的大宋骑兵含泪大喊起来,岳飞、韩世忠、宗泽和辛弃疾等先朝名将的夙愿,在这一刻达成----虽然每一个宋军士兵都十分清楚,他们也许在汴梁城里连一天的时间都不能呆,但只要双脚踏上这片土地。对宋军将士来说就已经足够了。

“南人杀来了,快跑啊。”对于同胞子弟兵的到来,汴梁百姓并没有壶浆箪食,喜迎王师,而是惊惶失措的夺路而逃,大人喊小孩哭。在街道之上自相践踏,死者无数。见此情景,大宋骑兵心里别有一番滋味,确实太久了,从靖康之耻到端平入洛一百零七年,从端平入洛到今天又是二十六年,一百多年地时间,汴梁地汉人已经彻底忘记了他们是炎黄子孙,忘记了他们是大宋子民。反而视大宋军队为洪水猛兽了。兵力空虚的汴梁城蒙古守军并不强大,根本无法撼动全部由精锐军队中挑选出来地精锐组建的大宋骑兵,但汴梁的百姓却给了大宋骑兵心灵的重创----我们是同胞手足。你们忘记了吗?

“将士们,奋勇杀敌,大宋列祖列宗地在天之灵正在看着我们!”曹世雄高呼起来,大宋骑兵齐声怒吼,在远未恢复元气的汴梁城中尽情纵


状态提示:第八十八章 重返旧都--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