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仙侠修真>聊斋仙境>第367章、怨僧

“施主,已经这个时辰,在荒野外很危险,这山上有不少猛兽,白天不会出现,但晚上经常出来觅食。”/p

真心是不想什么,越是会生什么。越不想遇到人,越是会遇到人。/p

年轻和尚的语气温和,但让沈石疑惑的是,对方头上的戒疤实在太多。/p

沈石对佛门的戒疤不算了解,但是这个时代还没有烧戒疤的习俗吧。反正沈石见过的和尚全是光脑袋,基本无疤。/p

烧戒疤的习俗,据说起源于元代,当时有位志德和尚受到元世祖的尊崇,他传戒时,规定受戒者每人燃香于头项,受沙弥戒的燃三柱香,受比丘戒的燃十二柱香,作为终身之誓。这样一个小小的明,后来居然悄悄地流传开来,并且世代传袭下来。这当然是一种残害身体的陋习,是汉地佛教文化的小小的土特产。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汉地佛教文化圈的一点特色,简单地说,就是佛教展到后期,“大众信仰”比极少数思想家所构成的“精英文化”拥有强大得多的能量。明烧香疤的元僧志德根本算不得一个佛学家,但他的这个小明,流传之广和深远却是惠能以后任何著名高僧的学说所不能比拟的。/p

当然,也不能说这个时代便没有烧疤的和尚。比如南朝梁代的梁武帝,梁武帝是个狂热的佛教徒,他曾三次舍身佛寺当和尚,又三次被大臣用重金向寺庙赎回。当时,他大赦天下死囚,令其信佛当和尚。但又怕他们逃出寺院,重新犯罪,就以黥刑为范本,在头上烧上戒疤以便随时识别,加以捕获,此即中国佛教徒烧戒的开始。/p

这个和尚头上的戒疤就是这么来的,只不过沈石不是什么历史学家。并不明白这和尚头上的疤示意着什么。/p

而且这些戒疤成红色,就好像是刚刚烧出的新肉,在夜色中隐隐放光,所以虽然这“和尚”在温和的笑,但沈石感觉这种笑容只用诡异来形容。/p

“施主?施主?”/p

年轻和尚现沈石没说话,就从山梯上缓步走下,走下那条山梯。/p

“施主是迷路了吧,现在兰若寺不对外开放,正进行内部仪式,施主还是请回吧,过些时日这里才对外开放。”/p

又是“兰若寺”,沈石的心一沉。兰若寺到底代表了什么,又是一个什么样的道。/p

说话间,年轻和尚已经走下山梯,这原本没什么,可就在几秒钟前,年轻和尚与沈石至少相隔几十米。/p

度?还是咫尺天涯。/p

“大师,兰若寺是什么?为什么这么多的兰若寺?”/p

沈石开口,向和尚问道,并认真看着他。/p

听到沈石的问话,年轻和尚点了点头。/p

为其解释道:“原来施主是好奇找来。其实兰若梵名aranya,原意是森林,引申为“寂静处”、“空闲处”、“远离处”,躲避人间热闹处之地,有些房子可供佛门弟子居住静修之用,或一人或数人。”/p

此时年轻和尚已经靠近沈石十米内,但却是还在不断接近。/p

“多谢大师指点。既然天晚不便,我这就下山去了。下山的路我清楚,不用劳烦了。”/p

沈石转身就要进入荒草内,在他转身的瞬间,那名年轻和尚的嘴角翘起。/p

“阿弥陀佛!斩业非斩人!般若波旬。”/p

噗嗤。/p

说话的同时,以说话声做掩饰,一根骨刺从年轻和尚头顶的戒疤内破肉顶出,惨白的骨刺上还能看到血丝。/p

“上山,下山。红尘多苦,不若脱……”/p

噗嗤、噗嗤、噗嗤……/p

第一根,第二根,第三根骨刺从年轻和尚头顶的戒疤内冲出,鲜血顺着年轻和尚的脸颊流下。和尚的脸上却露出了愈慈祥的微笑。/p

梁武帝是个狂热的佛教徒,他曾三次舍身佛寺当和尚,又三次被大臣用重金向寺庙赎回。/p

佛门三次不收,只是爱财,这让梁武帝很是愤怒。他以囚犯入佛门弟子,以为报复。/p

匆匆三百年。许多囚犯都死了。然而天地仙、神离去,总是会有玄门力量留下。得到这力量的却不一定全是好人。/p

而这里,斩龙之地。死亡的龙力,也是龙力。得了便是机缘。/p

沈石此时正背对着年轻和尚,年轻和尚伸出舌头,舔舐滑落到嘴唇上的鲜血,见血后,他的眼瞳中心红光闪动,一双有如龙瞳的竖瞳出现。/p

不见年轻和尚有动作,他头上的骨刺有如离弦的箭矢般袭向沈石,度极快却悄无声息。/p

每一根的骨刺在空中闪动着金属般的光芒,径直射向沈石的后脑,沈石要是被这爪抓中,中空的骨刺便在瞬间吸光沈石的脑。/p

骨刺悄无声息的袭来,眼前的人却似乎一无所觉,年轻和尚的嘴咧开,他似乎已经看到自己可以再度获取脑汁、记忆,也就人生。/p

沈石略微侧头,剑丸自动护主出现在脑后,迎击射来的骨刺。/p

铮!铮!铮!铮!铮!/p

五根骨刺一一为剑丸挡了下去。/p

看到剑丸飞出,年轻和尚马上知道这不是普通人,独吞这个人类血肉的念头消失,但凡有飞剑,哪怕仅仅是剑丸,也不是他可以对抗的,他马上想大喊。/p

然而沈石又怎么会让他呼唤帮手,长剑在手,反手就是刺去。/p

然而年轻和尚并没有逃,他不仅没有逃,反而立即射出新的骨刺迎上沈石的手中剑刺。不愧是穷凶极恶之人,其胆气,以及反应都不是普通人可以比


状态提示:第367章、怨僧--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