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大魏武神>第569章我也想低调可实力不允许(四更)

第569章我也想低调可实力不允许

冉明望着这些悍不死畏的晋军水鬼部队,心里有点沉重。以前他从来没有重视过这个草莽出身的长水副尉唐发财。

唐发财为人忠义无双,没有突然上位的暴发户那种粗鄙、骄纵、轻狂。他虽然出身低微,却为人处事比较圆滑,身居高位却与士卒同甘共苦,赏罚分明。更重要的一点是,唐发财本身就是一个传奇,他每战向来都是必胜,不管自己当时局面有多么凶险,形势如何窘迫,他总会笑到最后。就这样,久而久之,让唐在财在水军士卒中形成了一种必胜的神话。

在热武器没有来临的水战,交战双方除了寻常的投石机对轰,要么就是火攻。不管任何兵种,任何战法,都不是无懈可击的。唐发财作战经验异常丰富,他早已知道魏国的那种高大的战舰,他召集心腹,详细的分析了晋军如何用有限的水面战船,攻打魏军五牙战舰。就好像后世,那些军事专家,有事没有事,总喜欢捉摸打航母一样。

唐发财其实准备好几套方案,连环火船是他的杀招之一,虽然失败了,事实上这个办法确实有效,如果他不是在江面宽阔的长江上,如果只是在狭窄的水域中战斗,那么他这一招,肯定会逼得魏军退避三舍。事实上唐发财的连环火船如果按照他的原本计划,冉明根本没有翻盘的可能。因为在唐发财计划中,京口水军要把所有战舰组织起来,用铁锁联起来,组织一个庞大的乌龟阵,直接堵上魏军水军的逃跑道路。

可惜这一招被驻京口的楼船将军贺志给直接否决了,由于京口的水军避战不出,反而给冉明可趁之机。

对于这个唐发财,冉明也感觉头疼。放眼整个魏国熟悉水战的将领太少,包括冉明在内,几乎都是二把刀。哪怕冉明拥有三百年以后隋唐时期才发明的五牙战舰,哪怕冉明拥有了三百年的技术优势,却让唐发财逼得快要吐血。

这个泥腿子出身的唐发财深得水战指挥的三味,为了掩护这些水鬼的接近。唐发财命令所部所有大小战船一窝蜂似的向魏军水军发起密集的冲锋,用数百艘大小战舰,用近万人的性命,只为掩护区区百余名水鬼。

这种疯狂的举动,不是疯子根本做不出来。然而偏偏,冉明拿这种疯狂的举动没有办法。

这十四艘五牙战舰是魏国的水军种子,也是冉明目前能找到最大数量能适合水战的士卒。北方人不善战水性,十个人中,几乎十个人都是旱鸭子。晋朝能被冉明拉走会水性的人,也拉得差不多了。如果这些人手阵亡,冉明才想培养起一支水军,除非数年之功,否则根本没有可能。更何况这些五牙战舰造价极高,每艘都需要数千金,十四艘五牙战舰连战舰加上装备足足耗费了冉明十万余金,差不多是冉明手中流动资金的一半。

唐发财拼着这些数百艘大小战舰全军覆没,也要与冉明同归与尽。可是冉明却不舍得这样做。

事实上,在这个时候,晋军还有将近两千余艘大小战舰没有投入战斗,一旦长水校尉王藤倾兵压上,冉明也不知道怎么办。

在唐发财的指挥下,晋军水军此时就像木偶一样,他们只听唐发财的命令,义无反顾的投入这场有死无生的战斗。

虽然冉明有穿越人士的金手指,可是对于这种水战,他也没有任何办法。冉明是人不是神,随着战斗的继续,冉明麾下那些水军士卒战斗经验生疏的缺点显现出来了,这个弱点并且快速的无限放大。

特别是逃过渔网阵的水鬼,用凿子“叮叮当当”凿着船底,上面的水军士卒不由自主的开始心慌了,乱了,士气也慢慢的弱了下去。

此消彼长,晋军水师的士气却慢慢高涨。

就在这时,突然晋军阵中传来一阵惊天动地的欢呼声。

原来一艘中型战舰居然真的被水鬼凿穿了船底,这艘中型战船开始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快速的下沉着。晋军的士气更大振,欢声如雷。

当然,这也因为魏军的这艘中型战船是俘虏的晋国船。设计落后,并没有密水仓的设计,本身也不够坚固。但是五牙战舰则不同,为了防止触礁沉没,冉明的设计时,设计了三十六组固定式的密水仓,并且设计中的五牙战舰是传统战舰并不一样。冉明设计的储备浮力是三分之一,既除非一艘战舰的三十六个密水仓被凿破十二个以上,在这种情况下才会出现可能沉没。如果及时抛弃携带物资,减少浮力利用,可以承受十五个密水仓进水而不沉。

所以冉明并不担心水鬼破坏战舰,而担心唐发财还有什么不知道的后招。

乱拳打死老师傅,这是唐发财的一惯性打法,只是进攻再进攻,不要命的进攻。高大的斗舰负责牵制,小船采取跳帮攻击。由于五牙战舰的高度太高,晋军的小船就是想跳帮作战,也是有心无力。就在这时,让冉明不可思议的一幕发生了。

那些晋军小帐靠近五牙战舰时,桅杆居然莫名奇妙的倒了,他们一股脑的倒向五牙战舰。接着无数晋军水兵通过倒下来的桅杆,向高大的五牙战舰攀登着。

“我靠居然会这样!”冉明知道人类近两千年的海战历史上,绝大多数时间里主流的作战样式是“跳帮战”,也就是战斗双方的船舰相互追逐、相互接近。当两舰船舷相接的时候,进攻方的战士会跳上对方船舰的甲板,用近战武器消灭对方的有生力量。敌舰沉没往


状态提示:第569章我也想低调可实力不允许(四更)--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