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小漾早出晚归忙活的蛋糕甜品店直到五月份才开业。名字叫做:
妙味抹茶屋。
是的,不是妙味蛋糕,不是妙味甜品,而是妙味抹茶。
因为某天沈小漾泡了杯绿茶,喝着喝着,突然想到茶道这件事。
很多人以为茶道是樱花国特有的文化,然而樱花国茶道一词最早指的是抹茶道,抹茶道也叫做“茶之汤”,饮法是从宋代点茶道演化而来。
宋代是茶文化的巅峰时期,无论是王公大臣,文人僧侣还是商贾绅士,黎民百姓,都流行喝茶,其中又以点茶法为主。
点茶法是将团状茶饼经过炙茶后,用茶碾磨成粉末状,再用筛萝筛出最细腻的茶粉放入茶碗里,然后冲入沸水,用茶筅快击打,让茶和水融合在一起,直到出现大量白色茶沫为止。
这些白色茶沫会幻化出各种图案和文字,看起来跟咖啡上的拉花一样,不过转瞬就会消失,只有点茶高手才能在茶汤上画出精美绝伦的图画。这种游戏叫做分茶,也叫“茶百戏”。
分茶只是点缀,斗茶才是重头戏,所谓斗茶,在上流社会的文人雅士之间流行的是通过品尝茶汤来辨别茶叶的产地、采茶时间、冲茶水源和品质之类;而在民间流行的则是评价点茶技艺和茶品优劣,所以斗茶又叫“茗战”。
斗茶和对弈、书法、古琴这样的风雅活动并称为“君子四雅”,也只有宋朝这样追求浪漫、精致和唯美的时代才会风行起来。
点茶道起于唐朝,盛于宋朝,衰于元明,亡于大清,那么,它为什么会消失呢?
据说是因为明代贫苦出身的明太祖,也就是朱元璋,看不惯权贵的奢侈浮华,而这些浮华里头有一样很显眼,那就是茶道。
点茶道需要用到很多道具,必要的有茶筅,茶碗,茶壶,茶勺,此外还有很多杂七杂八的道具。樱花国当代茶道基本道具有五十多种,比起宋代点茶道还算简化了。
于是明太祖一声令下,禁止大盏大壶喝茶,禁止使用茶饼,禁止喝抹茶。上到官僚,下到百姓都必须遵守。
短短几十年间,点茶道和抹茶便消失了。
不过茶还是要喝的,不能喝茶饼,那就喝散茶,因此,茶的制作方法开始改变,泡茶开始兴起,功夫茶开始流行,我们今天的茶文化就是这么延续下来的。
同时明朝为了防止倭患和金银外流,实行海禁,更先进的炒青制茶法便没有及时流入樱花国。而唐宋时期传入樱花国的点茶法却得以保留、继承和扬光大。
这才有了樱花国茶道今日的抹茶道和煎茶道。
不过对樱花国年轻人来说,茶道还是很复杂很繁琐也很花钱的事物,没有多少人会去点茶。抹茶便开始出现在食物、化妆品、保健品、食物添加剂上面,渗透日常生活。
抹茶的这种转变,堪称是思维的一次巨大飞跃。
我们做出了红茶、白茶、绿茶、黄茶、黑茶、乌龙茶,也有西湖龙井、日照绿茶、武夷岩茶、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安溪铁观音、君山银针、六安瓜片、信阳毛尖、蒙顶甘露、祁门红茶等等茶类名品。
可是,我们只是在做茶,只想着卖茶,拘泥于产品本身,而忽略了它在其他方面的价值。
樱花国基本上只有绿茶一个品类,抹茶也在其中,然而抹茶却风靡全世界,成了知名的东方元素。
沈小漾穿越而来的九州,历史上也曾有过点茶法,不过也同样消踪匿迹了,人们日常也是用的泡茶法。
沈小漾推出“妙味抹茶”,瞄准的就不是甜品市场,而是抹茶这一个目前零对手的全新领域。
妙味抹茶店里有抹茶蛋糕卷、抹茶戚风蛋糕、抹茶曲奇饼、抹茶雪媚娘、抹茶麻薯、抹茶酥、抹茶红豆汤圆、抹茶杏仁牛轧糖、抹茶猕猴桃小饼干、抹茶椰蓉开口酥、抹茶牛奶、抹茶豆腐等等。
用到的抹茶粉都是自家精心制作的,九州独一无二的抹茶粉。
为了展抹茶产业,沈小漾没少费心思,光是寻找合适的茶树种类,购买茶山就花了几个月功夫,还砸进去妙味斋几乎全部流动资金。
盐茶铁酒属于古代少数几项大宗交易商品,产销量巨大,一个产区动辄几百万斤、上千万斤茶叶产出。
茶叶获利丰厚,趋利若鹜,茶山茶园这样的宝贵财产,当然要一代传一代,不是走投无路也没人肯卖。
沈小漾还是通过林县令的关系,事先得到内部消息,有个大官犯了事,全家流放,产业充公,其中有几座茶山拿出来拍卖,价高者得。
因为恰好种有沈小漾需要的茶种,她才花了大价钱买了下来,茶山正好也在宁州州内,离宁安县不太远,她平时也可以过去看看。
和沈小漾竞争的那些大茶农打听出是妙味斋买了去,个个等着看笑话。茶叶这一行,还真不是门外汉玩得转的,水深得很,不是有了茶山就能做的。
不仅要会种茶,还要会做茶,不仅要了解自己的茶,还要了解其他的茶,既要想办法开拓市场,又要广结茶友茶亲,还得时刻关注茶市起伏,比如绿茶,陈茶卖不出去,必须走量,走度。
沈小漾买的这些茶山可不合适做绿茶,做绿茶的海了去了,没那么容易玩得转。妙味斋之所以火起来,那是因为推出来的东西都很新鲜,又好吃,没什么竞争对手,才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越。
可是冒冒然闯入茶市,无异于找死。
是不是找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