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谋划,第一个是剪裙边。
御林军在司马伦的手上。贾氏不肯动司马伦,然而他的手下,朝廷还是可以动一动的。
也必须要动。
在羊玄之、张华、裴頠等人在朝堂上造势,为贾氏寻求舆论支持的同时,朝廷开始调查西北和西南的民乱。
大晋从元康四年(294)以来,西北和西南处就爆发了民乱了。
西北,以氐人齐万年为首,秦州、凉州地区的氐人、羌人纷纷起兵,包围泾阳(今甘肃平凉西北) ,并威慑关中,齐万年自立为帝。
西南,巴蜀人李特,带领从汉中流亡到巴蜀的汉、羌人反抗朝廷。
民乱导致西北,西南各处的百姓,无论汉族还是五胡,都四散做了流民,即便是洛阳城,也涌进来不少流民和灾民,秩序明显比武帝时期和惠帝初年乱了许多。
前文提到天子施粥,就是为了施恩于这些灾民和流民的。
张华等上本宣称,对待民乱要恩威并施。
一方面派人平定民乱,这是施威。
另一方面,也要彻查导致民乱的,吏治的因素。
一句话,民乱肯定有治理不力的原因。
惠帝准了。
查来查去,查到了一些人身上。(此处杜撰不合史实)
其中一个人,是张轨。张轨字士彦,安定乌氏(今甘肃平凉西北)人。,曾做过太子舍人,征西军司。
司马伦做征西将军时,张轨就在他手下做征西军司。
也就是说,他从太子手下,投向了当时在西北的司马伦。
现下,他和着司马伦一起回了洛阳,在做御林军里的左前将军。——算是司马伦手下的一个有实权的武将了。
张华等人的指责,是张轨在做征西军司时,杀戮太重,激起民怨。
他杀了鲜卑族十余万口人。
惠帝初期,是赞成了涉戎论的。可按照江统提出的涉戎论,朝廷本意是驱赶胡族到中原之外,如今杀戮过重,反而导致官逼民反,五胡不宁,显然是适得其反。
如此,张轨就可以追究了。
其二个人,颇费周章。
这却要从巴蜀人李特说起。
李特,字玄休,巴族。晋东羌猎将李慕之子。
惠帝时期关西一带兵祸扰乱,再加连年大荒,略阳、天水等六郡的百姓流亡、迁移,寻找粮谷进入巴蜀的有几万家,其中便有李特兄弟。
李特兄弟也入了五斗米教。而且利用五斗米教,罗集了不少的人马。成了流民的代言人。
李特到汉中后,代表流民上书请求在巴、蜀寄食,朝廷议政时不允许。而代表朝廷调查此事的侍御史李宓和益州刺史赵廞上表说:\"流民有十万多人,不是汉中一个郡所能够救济,如果东往荆州,水流湍急危险,而且没有船只。蜀地有粮食储备,百姓丰足富裕,可以让流民前往那里解决吃饭问题。\"
这项建议朝廷听从了。从此,流民散布于梁州、益州,乃至散布中原,不能禁止。
调查如火如荼,侍御史李宓和益州刺史赵廞,被抓了起来了。
孙秀嗅到了危机。
不错。张华等最想剪除的,就是孙秀。
司马伦的确才能平庸。
他有野心,但恐怕没有这样的智谋。
可是孙秀有。
司马伦别的长处没有,可是他有一个长处,那就是还接受比他智谋高的人。
孙秀就是他的军师。
孙秀和李特兄弟,早在关中之时就相识。
他们都属于五斗米教,也都想利用和操纵五斗米教。
当初李特贿赂侍御史李宓和益州刺史赵廞,其间暗中沟通、出谋划策之人,还能有谁?
正是孙秀。
听说侍御史李宓和益州刺史赵廞因流民之事被抓,孙秀咬了咬后槽牙。
这段时间他非常的低调。
他感觉到了有看不见的剑,指向了他。
司马伦那日羊玄之朝议回去之后大发雷霆。
孙秀听说了原委,对羊玄之的疑窦再次浮起来。
羊玄之身在太学,说起来也是在朝廷之外了。
他怎么知道的这么多?
难道仅仅凭捕风捉影的揣测?
不可能!
而那晚对太子之死了解最多的人,恐怕只有已经死在了城门处的孙超。。。。
孙超到底把三皇孙交给了谁?!
孙超临死时见到了谁?!
难道。。。
那马车的夹层映入他的眼前。
他一阵揪心揪肝的呕心。
这件事就算是真的,他也只能咽进肚子里了!
还有那小丫头。。。他狠狠咬了咬牙。
说起来,这里难免有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因素的。
但是,政治就是政治。
政治不会一就是一,二就是二;黑既是黑,白既是白。
正义等等,只是其表。是塞天下人舆论的说辞。
内在的,是利益。是选择。
只要是正道的治理,剩下的,便是权谋又何妨?
内忧外患,都要考虑。
所以另一边,张华等人打算向诸皇子王们求助了。
惠帝继位之时,延续了武帝时期诸王的封地管辖领域。
以洛阳都城为中心,东北方向的燕、赵两地,由远至近分别是河间王和赵王的封地。
再近一些的邺地,是成都王司马颖在驻守。
正东方向一直延伸到如今的山东半岛,也就是古齐地,是齐王司马伦的地盘。
齐地和江东之间,是东海王司马越的属国。他也是宗室王。在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