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阿济格连夜忙碌起来,抽调兵力,选派强将,将周边守城的大炮全部调集,又急令沈阳出动火器营和炮兵的时候,李亭让吴三辅派人跟洪承畴祖大寿带信,尽快准备卸运粮食。
李亭围绕小渔村,重新布置炮兵阵地,这一次时间充足,分别在正西、正东、正北,东北,西北五个地方,尽量选择高岗之地,没有高岗的地方,也连夜堆土一丈多高,设置炮台。各设置10门大炮。
这样,小渔村之内,安全的已经是万无一失。
这天中午,刚刚吃过午饭,苏班岱骑着快马,急急赶回村内给李亭报信道:
“昨天夜里,皇太极连夜任命阿济格为统帅,率重兵3万,从周边各城抽集大炮等火器,专门针对我们展开一场大战。前锋由鳌拜统领3000骑兵,已经动身,后续大军很快会陆续到来。”
杀了多铎贝勒,还有一个皇族,他们要善罢甘休,那才叫见鬼。
李亭早有准备,也不以为意。
李亭令苏班岱在附近找远一些的草场将他们部族先安置起来。
另外,海面上也警戒起来,地面上水兵步兵依托5个炮兵阵地做好防守之事。
安排完毕,李亭带着吴三辅来察看炮兵阵地。一边向他问着这些年跟清军作战的各种情况。虽说他以前看历史也知道不少,可是跟着有着亲身经历之人来比,那可相差太远。
尽管别人眼中,吴三辅是可有可无的一个存在,全靠他舅舅和他哥哥,才做的上一个参将。即使如此,他嘴里讲出来的战斗经历一样惊心动魄,也多次有在清军手下险些丧命的惨痛教训。
傍晚时分,李亭正站立在东北角一个高岗地的炮台后,他一抬头,极目视野东北方向,起伏的丘陵尽头,一股粗大的黑线在蠕动。
“他们大军来了。”李亭向前一指,淡淡的说道。
隐隐的雷声从天边响起,脚下的高岗地也微微颤抖起来。
一旁的水兵正在口令中检查炮筒搬运弹药。步兵们也一脸平和的举枪试着瞄准。
他们似乎并不介意敌人的到来,不时还有欢声笑语传来。
吴三辅经历过昨天之战,对于李亭的战斗力信任有加,虽心中有些恐慌,但脸上已经镇定下来。
烟尘滚滚而起,海洋般的旗帜飘飞,清兵犹如泄洪的洪水漫卷着过来,大地开始抖动起来。
但是距离他们还有四五里的时候,骤然散开,一股向左,一股向右,以李亭这个小渔村为中心,骑兵在外围四五里的地方放马奔驰,一阵阵洪雷声中,半圆形的烟尘腾起在战马奔驰过的地方。
骑兵还在奔驰,大队的步兵快跑中从后面赶来,犹如一片片黑云聚集一团。
他们并没有集结战斗队形,而是举着铁锹在骑兵后面隔绝开的安全地面上开挖起来。
见到这一幕,吴三辅脸色骤然一变:
“不好!他们要挖壕沟,重重围困于你。”
“挖壕沟?”
李亭微微一笑,眼看着越来越多的步兵,手执铁锹,将地上挖出一人深的深沟并不断蜿蜒向前。
骑兵慢下来,开始从旁边撤退下去。
黄土一锹锹中被丢出来,壕沟不断在掘进,李亭也有些叹服这些清兵的智慧。
壕沟是对付大炮这类火器的妙方,没想到现在就被他们想了出来。
当然要想来对付李亭,简直是痴心妄想。
李亭只要愿意,随时就可以派步兵结束这一切。他的线膛枪的优势,可以处于绝对安全的位置,来回搜寻目标来打,不是光靠壕沟能解决的。
如果两者火器实力相当,壕沟的确是很好的选择。
比如清兵的火枪也能达到李亭线膛枪的射程,壕沟里面对于双方都是一种安全的选择。
另外,李亭还可以随时乘船脱离这个战场,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难不成还想用水师跟我交战不成?
李亭想着不禁笑出来,他们应该有这种打算。
“李……李总裁,这壕沟可不能小瞧啊。大凌河城就是这样被牢牢围困死的。我舅舅祖大寿总兵,现在提起这个仍然心颤。”吴三辅说着话,一脸惊恐的样子。
“哦?说来听听。”李亭突然来了兴趣,当年大凌河之战,堪称明军和清军打的所有战斗中最激烈的一场,其惨烈程度,无论是前面的萨尔浒之战,还是即将到来的松锦之战,都难与之相比。这个壕沟必然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要不然吴三辅也不会提他。
“当年,清军已经有了大炮,但是远不能与我明军炮火抗衡。在大凌河城前,他们就采用了挖壕沟的方式围城。
他们首先在城池3里之外,挖出壕沟。这壕沟一丈深,一丈宽,所有的壕沟将城池牢牢围在中间。
在壕沟后面砌墙,也是一丈高,墙上设垛口。可以站立在下面,对着垛口向外射击。
然后,他们在墙的内侧5丈距离上,又挖壕沟,壕沟表面覆盖一层泥土。
清兵就在壕沟周围扎营,营外再挖一条小的壕沟一人深,宽深一样。”
李亭想了想,这就等于在城池外面,又建了一座土城。将营地设置在大炮射程之外,克服了大炮的优势。对于据城而守者,完全没了优势。
城内的人想出来,就要野战取胜,才有可能出来。而清军完全可以发挥其野战优势,将他们牢牢困死。
这样,他就不急于进攻,完全就等外面的人来救援。
他们靠着这个土城,又像是在外面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