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青春校园>瓦片房里的玻璃心>1.云岗的黄昏
来,看她在玻璃上写了一行小小的字,我没回答她,凑近去看她写的什么,她拿手一捂:“不许看!”我笑着去拉她的手,她趁机往上面重重地哈了一口气,以为可以用水雾掩盖字迹,可是这样,那些字反而更加清晰了。

我一一念了出来:“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我笑起来:“你哪里看来这些?小小的一个,记住这种文绉绉的话。”

“我不懂呢。”女儿脸有些微红,“字是都认得,可是连起来,我念了许多遍也不懂。”

“这是白居易的诗,你们老师既然教给你们诗句,总该跟你们解释解释。”

“不是老师教的,妈妈你也是语文老师,你跟我说嘛。”

“不是老师教……”她拉着我的右手在玻璃上那一行小字上面顺着笔画划拉,眼睛时不时看向我,很有些期盼,又有些机警,我这时候没有明白为什么,“好啦,这首诗是白居易《夜琴》的尾联,啊?白居易?”我知道女儿是装不知道来气我,便扯了一下她的头发让她认真,“你没学他的‘离离原上草’?想听就不要打岔。讲他在夜里弹琴,不是钢琴,古琴,你见过的,不要打岔,”她嘻嘻地笑着,“这一句就是说,我只是自己弹自己的琴,并不想叫别人听见,是诗人委婉地表达才学不受人赏识的——”

“我上网查过,”女儿打断我,脸上有一种骗术成功的喜悦,她之前的卖乖卖俏只不过是为了逗我玩儿,“看见很多都说是诗人委婉地表达才学不受人赏识的怨意。”

“既然你查过,还问我干什么呢?”我的脸一沉。

“还以为妈妈会有不一样的说法呢!”

我盯着女儿挑着眉毛、有些鄙夷的小脸,觉得脖子耳朵发烫。是什么时候起,自己不再把真实的想法讲给学生们听了呢?是什么时候起,都开始习惯于引用别人的只言片语了呢?

我记得我二十多岁的时候,刚刚从师范大学毕业,怀着一定要培育满天下的桃李的雄心来到云岗,这里是我的故乡,我回来,站到母校的讲台上给学弟学妹讲课,那时候我总是满足而又不满足:我觉得能按照打小的愿望一路走过来,没有因为各种因素而做什么无奈的抉择,这就已经很好了,实在是上天的眷顾;可我总觉得缺少一些能够拨动我的心弦的东西,我缺少生活中的亮色,缺少让我维持活力的东西,我甚至觉得不得不去接受一些并不想接受的观念和人事——人必须要勤勤恳恳地付出好多的努力,才能换得别人轻飘飘一句“平庸的生活”,似乎很难有人可以避免这样的困扰。

我不是没有挣扎过,可是那段被我藏起来的岁月里,挣扎的过程也是浑噩和痛苦的,我从困住自己的孤独的塔里暂时逃离,可是却被命运安排进别人的孤塔,我见证了另一种苦涩,于是相形之下,我幸福极了,妥协着回归原有的生活,我竟感到将就的欢喜。

一阵发楞过后,我涉及尘封的记忆,对女儿的言行感到怀疑:“你是从哪儿看到这句诗的?”

“一个本子上。”女儿老老实实地交代。

“什么本子?”

女儿起身,拨了一下我的头发,开了门出去,不一会儿又回来在我身边盘腿坐下,从身后掣出一块本子,“当当当!就是这个啦!”

我接过去,我已经明白这是什么,也完全想起差不多快要忘记的往事,我没有马上打开它,因为里面的每一个字我都无比的熟悉,它们连缀出的画面曾经在我的脑海里飞速的闪现,甚至在可怖的雨夜,连同着风声树声瓦片声,成为我挥之不去的苦梦。

“你从哪儿找出来的?”

“就在这里啊,”女儿直起身子环视这间屋子里的三面凹进去一格一格的书墙,用手指出一处,“就在那里,在两本厚书里面藏着的。”

我没有心思计较她翻我的书作什么,她感到庆幸,就添上一句:“这本子很旧了,纸都变黄了,还有一股霉味儿。”

“是啊,很旧了,这还是我十几年前得的呢,那时候还没有你,还没遇见你爸爸呢!你说久不久?”我感叹一番,末了又问她:“你看了多少?”

“就只看了第一页跟最后一页,没看懂,其余的随便翻了翻,好像是写的日记。”女儿就着我手里的本子,想要我摊开给她讲。

“是无聊的事情,讲起来费劲呢。”

“明明是故事,不要以为我没看就敷衍我。”

女儿脸上那种执拗的神色又一次出现了,我了解她,到了她手里的东西,是不可能草草放过的,她一定已经仔仔细细读了里面所有的字句,只是碍于琐碎,她还没弄明白前因后果。

“你跟我讲讲嘛!”

“很长啊,会讲很久的,你不会有耐心——”我的话还没有说完,女儿便将背挺得直直的,活像一只正襟危坐的鹅。

我看着她那个样子,知道今天再不可能搪塞过去,无奈地笑了:“算了,你要听,那我就讲一讲吧,要是你觉得烦可不要怪我啊。”

她会意地眨了一下眼睛,于是我就这样讲起来。


状态提示:1.云岗的黄昏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