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大逆转1906>第579章 国庆三十周年大阅兵
了原时空的同名货,它还是经过了一定的优化和魔改,比如准确性、可靠性、适应力都比原版有了大幅度提升。而最大的不同就是口径,本位面的81式换成了6毫米口径,采用6x42毫米小口径中间威力枪弹,呃,也就是和原时空95式的子弹差不多(95式的5.8毫米弹实际尺寸也是6毫米)。

这是为了一步到位,随着机械化和步兵火力的增强,小口径化已经是一种倾势,既然是这样,文德嗣也就只打算搞一种弹药,免得换来换去的麻烦。因为这种子弹估计会制造很多,要是今后出了新枪,再换子弹那就太浪费了。

他们的新枪也引起了不少人的兴趣,但也只是兴趣而已,因为这些年中国就推出了几十上百种新枪,在国际市场上大卖特卖。八一式并不是保密装备,也一样的在满世界卖。它的样品不少国家得到了,不过和中国之前推出的那些名枪一比较之后,发现这款枪的性能并不是很牛逼,甚至还不如前几年大卖的“极乐鸟”(原时空的g3)、“蝰蛇”(原时空的hk416)、“半人马”(原时空的奥地利aug)等等。

是的,这些枪都是来自后世的名枪,中国把这些名枪一个不拉的全部搞出来的,也就是说文德嗣是摆明了把今后几十年的经典全部搞出来,这就叫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但这些枪都是用来圈钱用的,主要就是出口圈钱和供应国内的民间市场,而军队却迟迟没动静,一直在用那款一战前列装的一五式半自动。

真的说起来,中国在换装突击步枪的时间上,确实是有点儿落伍了,连前十名都排不进。而且最后选择的,也是这款性能并不算突出的81式“计都星”。

这倒不是说这些枪不好,这只是一个适应性的问题。对于那些军队规模不大的国家,这些武器当然是很好的选择,对于他们那点儿军队,一旦换装就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对于中国推出的这些新式步枪,那些小国的反应往往更快,他们从1937年起就开始大规模换装了,让中国的军工企业数钱数到手软。换装最快的就是瑞士这个小国,他们在1937年就全面换装突击步枪了,他们选用的是长江工业的“半人马”6毫米突击步枪,也就是原时空瑞士自己的550突击步枪。然后就是瑞典,他们选择的也是原时空后的世他们自己选的那款fnc,当然在本位面,这款枪叫做“斑马”,是安徽黄山机械工业公司的作品。

也正是因为装备了中国倾销的各种武器,这些欧洲小国才变得更有底气。比如瑞士就成功的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刺猬,让协约国和同盟国都有点儿忌惮它,盘算之后就觉得打它划不来,让它免了一场兵祸。而瑞典更是靠着众多的中国武器把入侵的苏联搞得鸡毛鸭血的,让苏联这个大流氓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到现在都没推倒瑞典。这些性能优良的突击步枪,在其中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但是对于顶级列强,尤其是中国这种军队茫茫多的国家来说,对于武器的要求就完全不同了,武器的性价比才是最最重要的,性能已经放在了其次的位置。当然,这个大量列装仅仅是指基数最大的陆军部队和海军陆战队,而空降兵和特种部队因为作战需求不一样,他们选择的列装武器就是甘肃西北工业集团的“天王星”突击步枪(原时空的第2代a),这款枪的配件众多,还能模块化,对特种作战很重要。“天王星”在军队中的正式编号是“2778式突击步枪”。

在这个年代骑兵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原本不值得大惊小怪,好吧,除了那些令人垂涎的天府马。此时其他品种的战马也不过 英镑左右,而这种马在国际市场上,已经疯涨到了一千到两千英镑一匹,还是有价无市。但是观众们很快发现,这次的骑兵方阵多了一些新玩意儿。

“中国人怎么又搞起重骑兵了?”一个苏联记者有些惊讶的叫起来。

另一个英国记者仔细看了会儿,就说道:“不过那些马甲不像是金属的……”

没错,这两个骑兵方阵的战马都批了一套马甲,这套马甲把马儿的要害遮蔽得严严实实,就剩马腿和尾巴在外面。而那些骑兵也差不多,他们在军装上明显套了一层铠甲,看起来就像是古代的重骑兵一样。而且在马鞍后还挂着一根长长的,包了橡胶的棍子。

这些人马的铠甲当然不会是金属甲,这都是用高分子合成材料做的新式盔甲,因为现在中国的骑兵都不太可能上第一线了。他们最多的任务恐怕是用于治安作战和境内镇压,所以只需能扛住手枪等轻武器和冷兵器的攻击就行了。当然这种任务即使不用马甲也可以,给他们装备马甲最大的用途还是心理上的,披甲重骑兵和无甲轻骑兵的震慑力完全是两个级别。另外自然就是降低人员和战马的伤亡,像在镇压和驱散的时候,很多是用马冲过去撞人,以及冲上去用。

…………………………………………………………………………

骑兵方阵之后,就是大家最关注的装备方阵,这才是重头戏。

首先是机动步兵的300多辆各式摩托车、越野车和轮式运载车,搭载着机枪、机炮、榴弹枪、迫击炮、无后坐力炮等武器,分为六个方阵,缓缓通过广场。

然后是各种牵引式火炮,火炮都由军车牵引,火炮从小到大,种类从高射炮、火箭炮到加农炮和榴弹炮,组成十个方阵。

再然后就是机械化步


状态提示:第579章 国庆三十周年大阅兵--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