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大逆转1906>第530章 人革联峰会(上)

ps:大家好,这段时间因为家里有事,我自己也生病了,所以更新不正常,请大家谅解。

…………………………………………………………………………

共和2779年(西元1938年)9月22日,阿拉伯社会主义共和国,巴格达。

今年的人革联首脑峰会是在阿拉伯社会主义共和国的首都巴格达市举行,人革联的中国、阿富汗、波斯、阿拉伯、土耳其、日本、暹罗、尼泊尔、库尔德、亚美尼亚、智利、巴拉圭、俄罗斯帝国(白俄)、马斯喀特等十四个成员国的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都到场参加了。

是的,俄罗斯帝国已经在1937年实施了正式的政治体制改革,变成了君主立宪制的科学社会主义制度,所以也加入了人革联,要不然人革联是不会接受非社会主义体制的国家入盟,最多就是观察员国家。可能在有些人的概念中,君主制和社会主义制度是完全对立的关系,似乎不可能共存。但是事实并非此,这两者并无矛盾之处。原时空后世的瑞典、丹麦那一堆北欧国家都是社会主义制度,但人家同样也是君主制。

好吧,在某些原教旨伪左小资看来,他们都不算社会主义,全都是修正主义异端,但是这个世界并不是围着伪左小资们转的。当然,白俄改革之后也就不能算“白俄”了,可能用“粉俄”来表述更准确些。不过出于约定俗成,还是继续叫他们白俄吧,毕竟有个苏联在隔壁,一对比就显得白了。

说句实话,白俄的转变也是在苏联的压力下被逼出来的,不管怎么说,沙俄的政治体制确实很失败,要不然也不会闹革命了,已经到了不改不行的地步。只不过之前没有条件了,改革这种东西必须是在形势稳定的情况下进行,而且需要的时间也长。一旦有一点儿变故,就很容易玩脱,改着改着就变成革命了。

以前的俺大清、沙俄和奥特曼都是这样,在他们想进行改革的时候,恰好国内外的局势都不允许他们玩了,所以他们都玩脱了,改着改着就变成革命了。因为改革通常都是被逼得没办法了才会进行,而这个时候积累的矛盾已经太大太多了,既得利益者们往往也是善财难舍,不愿让出更多的利益,也就导致阶级对立越发尖锐,这改革也就进行不下去。清末的改革也是这样,所以俺大清就扑街了。所以纵观历史,改革这种东西,历来都是成功的少,扑街占了绝大多数。

不过现在白俄的改革就不一样了,首先是一战期间的革命释放了很多矛盾,很多权贵都在革命中被干掉了,再加上红俄的压力,使得他们的改革过程中来自内部的掣肘就小了很多。而在外面则是有着中国的背书,所以他们才能平平稳稳的进行政治改革,成功的过渡到社会主义制度。

好吧,苏联和第三国际是绝对不会承认白俄也算社会主义的,而是称呼他们是修正主义,这是起码的政治正确。不过,苏联承认不承认这并不要紧,只要中国承认就行了。

现在的白俄已经变成了类似后世瑞典那种国家,社会矛盾已经大为缓解,至少几十年内不会出什么事了。而且,由于下层得到了利益,苏联的那些思想对于他们的吸引力已经不大了。这个世界上,能过好日子的人是不会有什么革命的想法的,要不是活不下去,谁踏马没事会跑去革命。

俄罗斯帝国现在的总人口约有2200万,其中华人就有640万左右,占了约三成。原本白俄就是人少地多,在红白歌会停火那会儿,整个白俄都只有1500万那点儿人根本不够用,而苏联又对他们严密封锁人口外流,搞得白俄非常难过。

在任何一个时期,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人口都是最宝贵的财富,因为一切的社会价值和财富都是有了人口才能产生,没人了啥都白瞎。但是内战往往是死人最多的,俄国的“红白歌会”也是一样,将近四年的内战下来,红俄和白俄都付出惨重的伤亡。

在内战停火时,红俄还有7 万人,白俄人口只有1500万。两俄都出现了青壮年男性缺乏的现象,特别是白俄尤其严重,他们男人只剩下520万,而18-40岁的青壮年男性只有100万了,而这个年龄段的女人却有330万。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青壮年男人数量不足是很严重的社会事情,不要说打仗,就连正常社会生产都难以维持。白俄这点儿人是不够用的,那怎么办呢?这也好办,既然没有,那就引进呗。隔壁的中国一大堆爷们儿呢。

于是两国政府签订了引进男人,哦,不是,是引进劳动力的协议。于是从19年红白俄签署停火协议后,大量的中国爷们儿开始涌入白俄。他们一边参与建设俄罗斯的各种社会生产,一边承担起照顾那些俄罗斯妹子一辈子,并为她们的孩子当父亲的的艰巨任务。当然,还有一些俄罗斯大洋马也跑到中国工作,直接在中国找人嫁了。

到了现在,白俄的人口结构已经大为改变,华人和华俄混血已经占到了白俄人口的四成以上,再过几年,超过半数也很正常。而且在白俄的华人,不但大量进入生产领域,还积极参与到白俄的政治和军事领域当中,现在白俄已经有很多华人军官和政府官员,比现在白俄内阁的大臣和部长就有四分之一是华人。更不用说在经济领域,白俄的很多大型工厂、农场、银行等经济命脉都被华人掌握着,所以现在白俄的官方语言是两种,俄语和汉语。

最后


状态提示:第530章 人革联峰会(上)--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