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大逆转1906>第428章 意大利的变局
样的断层,有的断层长达数十公里,水平断距最大达17米,垂直断距如同脱缰的野马横冲直撞,它们错断山脉。错开田埂,穿过河流,越过峡谷。这次地震后形成了一条断裂带。这条断裂带由固原的硝口起,经海原、西安州、干盐池至景泰县的兴泉堡,全长220公里。

在原时空的历史上,这场地震造成了28。28万余人死亡,毁城四座,数十座县城遭受破坏。

当然文总毕竟是穿越者,这么大的天灾当然不会不做准备,早在建国后没多久,他就在着手准备预防这些超级天灾,穿越者的优势就在这里。

这场地震在原时空之所以造成这么大的伤亡,除了地震实在太大之外,还有很多人为因素。其一就是当地人居住窑洞有关,深受侵蚀的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如果是小地震还好,可一旦遇到这种超级地震,黄土如巨浪崩泻,窑洞就成坟墓了。

其二就是当时的北洋政府比较废物,反应极为迟缓,在受灾后救援组织不力,因为大震后的余震、寒冷、饥饿、瘟疫等因素,起码多死了七八万人。其三就是官场风气不好,贪官们心太黑,截留救灾款项的问题颇为严重,至少一半以上赈灾款被各级官僚截留漂没了。

而本位面就大不一样,对地震文总是没问题消灭,这种涉及星球改造的大能,至少两个世纪之内都是没办法的。但其他方面却完全不成问题,首先集村并寨的大工程,所有在重灾区范围内的城市、乡镇、村寨都被重新安排。就让当地的绝大多数人搬出了窑洞,特别是有记载的几个重灾区,全部迁出窑洞。而且临近重灾区地方的建筑也在这几年时间,以各种名义进行了全面改造,凡是旧房危房统统推倒重建,新建筑都是以能扛八级地震的标准修建的。

而且在建国之后,科社党政府就在全国的各个地震高发区,经常组织群众进行防震救灾的演习。特别是1917年到1920年,海原、固原等县的各个学校、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每个季度都要在消防队的指导下进行防震防灾演习。各级官员、医院、当地驻军、警察和消防队更是每月必练。

到了12月16日这天,海原、固原、通渭、静宁这几个重灾区的居民,当天晚上都被用各种娱乐活动等借口,弄出家门到空旷的地方搞娱乐活动。这几个地区也在前几天集中了大量军警,并调运了大量救灾物资到邻近地区。

等到地震一开始,早就受过相关训练的各级官员和军警就立即行动起来,组织群众,维持秩序。地震一结束,各项救灾工作就立即有条不紊的展开,临近地区的救援物资第一时间送到了灾区,同时军队出动了大量的飞艇、飞机,乃至才问世不久的直升机奔赴灾区救援。

事实证明,这些事先的准备工作没白做,因为组织得力,保障得力,这次“海原大地震”只有1332人死亡,7000多人受伤,比起原时空28万多人那恐怖的数字,已经是非常成功了。最难得的是,因为灾后的控制极为得力,没有一个灾民因寒冷、饥饿、瘟疫等因素死亡。

除了这次地震之外,还有难以控制的自然灾害就是去年的汕头风灾。这次风灾同样在1922年8月2日发生,在原时空,这是中国20世纪死亡最多的一次台风灾害。这天,太平洋台风在中国广东汕头地区登陆。白天天空昏暗,6—8级东南风带来阵阵狂雨。晚上9时,台风登陆,震山撼岳,拔木摧屋。3日凌晨3时,风力增至12级,潮随浪来,海水陡涨3.6米,沿海150公里堤防悉数溃决,狂浪如瀑布入城,一时飞瓦倒墙之声不绝于耳。

汕头地区6县1市遭到毁灭性洗劫,共死亡7万多人,数十万人流离失所。好些海边的渔村整村死绝,灾后庐舍为墟,尸骸遍野,水面漂着腐尸,树木挂着衣履,山顶覆着破船,积秽逾月犹末清除。海水淹过的耕地不长庄稼,井水咸而难以饮用,两年后方才淡化。

不过在有了准备的情况下,本位面的这次风灾也就不算什么了。在建国之后,科社党就对所有台风高发区的堤坝进行了重新修建和加固,所有的建筑也重建和加固,并进行了防风处理。居民点也进行了优化配置和重新分配。而且台风不同于地震无法预测,它是可以预警的。

在接到台风警报之后,汕头地区政府和地方驻军就立即组织了几十万人严阵以待,并对群众进行了疏散,在台风登陆后抢救也非常得力。结果财产损失不大,死亡人物仅仅36人,伤900多人。

但日本就不一样了,他们可没有穿越者的预警,这场关东大地震绝对会让他们的政府原形毕露,到时候下层民众在绝望之下,才会对他们的“天闹黑卡”彻底失望。等到震后,日本权贵们显出原形,民众彻底失望之后,才是日本科社党发难的最佳时机。

………………………………………………………………

这时,顾晓蓝拿着一份文件闯了进来,说道:“文总,最新情报,意大利的法西斯党夺取了米兰市政府!”

“哦,总算是开始了!墨索里尼总算是动起来了……”文德嗣松了口气。

因为社会格局的变动太大,原本应该在去年就发生的“进军罗马”事件,却连发生的苗头都没出现。不过墨索里尼和法西斯党倒是都崭露头角了。

本位面的意呆利因为脑门一热站队站错了,结果损失惨重,之前好不容易到手的殖民地丢得一干二净,国内最精华的北


状态提示:第428章 意大利的变局--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