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大逆转1906>第256章 躺着中枪的奥斯曼帝国(下)

&补昨天的,继续

…………………………………………

土耳其,伊兹密尔港。

伊兹密尔是一座古城,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后世就是一个著名的旅游胜地。这里保留着众多的名胜古迹,如古钟楼,15世纪的希萨尔清真寺,以及世界古代七大奇迹之一的阿耳忒弥神庙遗迹等等。还有诸如埃菲斯希腊古城遗址、圣母玛利亚最后的隐居地等举世闻名的古迹。

这里的景色也非常优美,青山碧水映衬着棕榈树下宽阔的海滨大道,爱琴海泛起微澜,拍打着长长的海堤,凤尾、银箭等鱼类频频跃出水面,一群群海鸥飞掠于浪花之间,水天相接,景色美不胜收。

不过这些事情对于第十巡洋舰支队的官兵来说,都已经没有意义了。原本奥斯曼方为了表示对他们一路护送的谢意,准备款待他们在当地好好游玩几天的。

但是,刚刚才上岸休息了一晚,早上就接到了国内发来一道紧急命令,命令中说,奥斯曼现在即将处于战争状态,要求他们第十巡洋舰支队立即开始组织撤侨。

没办法,俄罗斯马上就要和奥斯曼打起来了,在奥斯曼的人员得马上撤回来,免得到时候被殃及池鱼。而现在第十巡洋舰支队正好在奥斯曼,这个任务自然交给他们了。

&据我国驻奥斯曼大使馆给我们提供的资料。我国在奥斯曼的常驻工作人员大约有12030人,其中大多数都是亚欧铁路的工作人员。因为要维持铁路的正常运作,这部分人员不用全部回去。在此进行商务活动和旅游等短期停留的,大约有4700多人,本次撤侨就是以这部分人为主。”

第十巡洋舰支队的主要军官都聚在旗舰颍河号上开会,现在是参谋长在介绍情况。

&次撤侨行动,分为陆路还海陆。按照上级安排,大部分人会通过亚欧铁路乘坐列车回国。只有在海港附近,以及距离铁路较远的人员,才由海路撤离。”

&前,我国驻奥斯曼的各个使领馆都已经通知下去,让我国需要撤离的人员到各个集合点集中。我们此次负责的集合点共有伊斯坦布尔、伊兹密尔、泰基尔达、安塔利亚、班德尔马等八个港口城市……”

等到参谋长介绍完情况之后,李昂又看了看地图,就说道:“如果要尽快撤离人员的话,我们支队最好分头行动。我们现在有六艘船,先分头去伊斯坦布尔、泰基尔达等地,接到人后再回这里集合,然后再把本地的人接上,最后到安塔利亚接人,然后就可以回去了……”

&同意,分头行动效率最高。”政委首先赞成了李昂的方案,其他舰长也没什么意见。

这时,一名中校却站了起来说道:“支队长,我们这油船可装不了多少人啊……”这位是“青衣岛”号高速油料补给舰的王舰长。

这一次因为是远洋护航任务,还要顺便照顾奥斯曼舰队,所以第十巡洋舰支队还临时编入了两艘辅助舰艇,也就是“青衣岛号”油料补给舰,“龙门岛号”饮食补给舰。

这两艘都是万吨级大船,“青衣岛号”油料补给舰标排15500吨,最大速度20节,可以装载9000吨重油。“龙门岛号”饮食补给舰标排18700吨,最大速度20节,舰上备用水库和食品冷库,可以装载3000吨淡水和5000吨食物,并且船上还有一个海水淡化厂和一个食品饮料加工厂,可以加工制造饼干、熏肉、鱼松、果汁等多种食物和饮料。

&衣岛号”虽然是一艘15000吨级的大船,但大部分空间都是油库,总不能把人装油库里去吧。

&那就在甲板上用脚手架、木板和帆布搭建一些临时房屋好了,你们就去最近的集合点吧。反正时间不长,只要坚持几天,等我们汇合后就好了。”李昂想了想说道。

会议结束后,众人立即开始忙活起来。

当天下午,六艘中国舰艇就离开伊兹密尔港,分头向各自的目标驶去。

这次撤侨还是很顺利的,因为中国在这边的人本来就不算多,大多数都从铁路走了,跟李昂他们从海路走的只有不到100>

……………………………………………………………………

中国的撤侨行动进行得顺利,但作为造成此次事件的主角之一的奥斯曼却是气急败坏了。

要说奥斯曼这次也是真心倒霉,原本他们根本没有那个心思去掺和欧战的,当中立国数钱哪儿不好?打打杀杀什么的最讨厌了。欧战那可是个超级大坑,现在都已经坑了几百万条人命进去了。

奥斯曼帝国因为巴尔干战争把欧洲部分的国土丢了一半多,人口损失了300多万,现在全国才2300万人不到,要是随便掺和进去,可不是什么好买卖。

而且,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本位面的奥斯曼并没有向英国订购战列舰。大家都知道,在原时空的历史上,奥斯曼参战的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在英国订购了两艘超无畏舰,居然被英国佬无耻的黑了!

这两艘战列舰一艘是瑞斯萨迪赫级,作为当年皇家海军最新锐战舰乔治五世级的扩大改进型,让企盼已久的奥斯曼海军看了心花怒放,立即下单开工两艘,首舰为瑞斯萨迪赫号。这次英国一反常态,做得相当有良心,没有象出售给其他国家的战列舰一样把军舰的装甲减薄,而是给足了12英寸的水线装甲带(同时开工的智利战列舰拉托尔海军上将号只有9英寸厚的装甲带)。以牛牛那满地的节操,其居心就非常可疑了,估


状态提示:第256章 躺着中枪的奥斯曼帝国(下)--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