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晚了点,继续哈哈~
…………………………………………………………
共和2757年(西元1916年)7月16日,甘肃省酒泉市额济纳县,东风基地。
东风基地是中国第一座火箭及航天试验基地。它的位置也就是和原时空的同名基地差不多,在额济纳县境内的巴音宝格德山下。不过稍微有些区别的是,本位面的额济纳地区被直接划归了甘肃省酒泉市,也就是说今后这个基地附近的一切民政事务都归酒泉市管,当然税收也归酒泉市,免得像原时空那样两个省为了基地的事务扯皮不断。
该地区属内陆及沙漠性气候,地势平坦,人烟稀少,全年少雨,白天时间长,每年约有300天可以进行发射试验。而且这里深处内陆,周围人烟稀少,也便于保密,是中国最合适的火箭试验地。当然,有着后世资料的文德嗣,也不是完全照搬,他在原时空的东方基地的基础上,让手下的工程师和主控光脑“小扉扉”进行了很多优化设计,在布局和具体规划上,进行了一些微调,使之更加合理,更方便日后的扩建和技术升级。
本位面的东风基地是始建于1910年12月,到1912年12月底完成了第一期工程,开始正式进行运载火箭的试验。其实在基地完成之前,科社党还没统一中国的时候,当时还是“西南自治政府”的科社党就已经成立了工程院第三十三分院(主要负责研发火箭与航天方面的技术),在1909年时就已经开始可火箭项目的研制,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比如第一代军用火箭筒、火箭炮就是其中的部分成果。
不过以前受限于场地,三十三分院玩的都是小火箭,直到东风基地建成之后,才开始了大型火箭的研发。当然,说是“研发”,其实只算是复制。工程师们要做的就是把“后世”的那些技术资料实现出来,把图纸变成实物。
但要知道,大型火箭是很高大上的玩意儿,哪怕是有完整的设计图纸和工艺文件,也不是短时间就能变成实物的。更何况,本位面的材料、工艺加工等方面的能力也不能和“后世”,哪怕有完整的科技树资料,要消化掉也是需要时间的。
从1913年3月开始,三十三分院就在基地里打火箭。他们靠着充足的经费和技术资料,连续进行测试,平均每两个月打一次火箭,到现在为止总共发射了几十枚实验型号的火箭,一枚比一枚大,一枚一枚飞的高。
当然,航天工程并不是设计发射火箭,还需要考虑很多方面的问题,例如说太空中如何飞行、导航、太空飞船的会合,超长距离的太空飞船远端遥控,以及人类在真空环境中的生存方法、失重状况下如何活动,月球探测的手段等等各种问题。
还有就是目前的重点项目——人造地球卫星,呃,主要是间谍卫星。其次还有另一个分支项目——导弹!准备的说,是弹道导弹。巡航导弹是十一分院的项目。这些方面的研究是和大型运载火箭同步进行的。
在1914年5月,3301所(火箭研究所)就已经把火箭打到了120公里的高度,已经可以说是达到太空的边界了。按照这个进度,只要再继续加把力,最多在1914年年底,就可以把火箭送入环绕地球轨道了。
不过到了这个时候,文德嗣反而不急了,这是因为人造卫星的研发没有跟上来。只有火箭没有卫星能有作用呢?难道这些年花了上亿元人民币就是听个响,看个大烟花不成?
所以这两年一方面是继续进行火箭的完善和优化工作,另一方面主要就是在进行卫星和太空飞船的研发和地面测试。除了把它们扔进真空室之外,还要泡水,先是扔进水池里,后来还扔进青海湖中测试盐分腐蚀问题。
因此一直到了今天,才真正开始发射人造卫星。
此时,火箭发射场的周围几十公里外已经进行了戒严,几百个技术人员在中央控制大楼里忙活着。
&工,飞廉五号准备得怎么样了?”总指挥向火箭组的负责人问道。
&告总指挥,我们刚才进行了最后一次检测,一切正常,没有问题,可以按照计划发射。”这个叫饶家任的年轻人一脸激动的答道。
饶家任今年二十八岁,是个商人的儿子,天生对火箭研究有着浓厚的兴趣。是星科集团组织的第一批留学生,1906年留学德国柏林,在研究了文总的《唯物中国》后,就预感到东方雄狮即将崛起。后报纸连连从东方传来喜讯,他并没有像其它同学马上回国感受祖国的强大。而是继续在柏林一边进修,一边自己研究火箭推动技术。在1912年是,他有一次在实验火箭时出了意外,他的火箭没有按照预定轨道飞行,偏离了几公里外在一户农庄落地爆炸,伤了几个人(第一枚导弹?)。幸好这个时代中德关系良好,如果不是他有中国公民的身份早就被抓起来吃牢饭了。
文德嗣知道后就马上让有关部门调查,结果非常令人惊讶,没想到本位面还有这样的火箭天才,这家伙居然在没有后世技术资料的情况下,自己搞出来了射程超过20公里的火箭。于是就马上招他回国。后来在后世的技术支持下,他的专业知识开始暴涨,专业才能开始爆发。在今年2月,成功研制出了本世界的首枚地对地弹道导弹,性能和v-2相近,比原时空提前二十多年。
此次文德嗣特别任命他担任卫星计划的火箭项目负责人。
总指挥点点头,又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