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青春校园>颠覆清朝>第103章 恐怖谷

乌苏河谷东侧突前某团阵地上,官兵们龟缩在战壕内熟睡。天上的星星明亮,漆黑的山谷时分静谧。突然远处传来急促的马蹄声,猛烈地撞击士兵的神经。“发现敌情!”警戒哨发出喊叫。“准备战斗!准备战斗!”军官们纷纷发出指令,熟睡的士兵立马清醒,顿时拉动枪栓的声音响成一片。不久,炮兵阵地接到师指挥部的命令,开始紧张的炮火准备。

阻击阵地前方出现了敌骑兵,波兰的尖兵分两路纵队快速奔驰,他们手里拿着火把,丝毫没有想到死神来临。很快波兰骑兵进入有效射程,一声令下,重机枪、迫击炮首先开火。在爆炸的火光中,波兰奇兵被打的人仰马翻,大约一个排的尖兵部队,被报销了三分之二,剩下的也非死即伤,如此密集的弹雨下能存活下来就是万幸。

突然打击,波兰骑兵混乱成一团,后面大部队停止前进。由于尖兵与大部队保持大约1000米的距离,因此后面的兵马没有遭到打击。中军斯瓦夫手里握着马缰绳,伸着脖子吃惊的向前查看,一匹快马飞奔而来,“报告将军,前方遭到中国军队阻击,一个排尖兵部队几乎全部报销。”斯瓦夫闻听,立即怒火中烧道:“命令前锋部队立即发动冲击,迅速冲破中国军队防线,向奎屯挺进。”

不到半个小时,波兰骑兵便调动一个团的骑兵,发动了猛烈地冲击。黑暗中战马在奔腾,波兰骑兵的确强悍,他们冒着枪林弹雨奋勇向前,前赴后继。波兰骑兵不顾生死发动冲击,让防守部队难以招架。就在这时,炮兵阵地开始火力支援。炮弹从天而降,炮弹在波兰骑兵阵中炸响,波兰骑兵的冲锋队形立即混乱成一团。

炮兵旅动用一个团的炮火。在狭窄的河谷形成了炮火封锁区。乌苏河谷两头宽中间窄,两侧是山脊夹裹着乌苏河。乌苏河谷东侧出口阻击阵地这块区域。宽大约900多米,如此宽度非常不利于骑兵展开攻击。因此猛烈的炮火,顷刻之间让波兰的冲锋部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波兰军队第一波冲击的兵力一个团,在猛烈的炮火打击下,至少伤亡了一半。

“报告将军,中国军队至少有30门火炮形成炮火封锁区,我部伤亡重大攻击失利!”前锋团长狼狈的退下来禀报。斯瓦夫闻听傻眼了。敌人的阻击部队居然有如此规模的炮火支援,说明敌人是有备而来。”一名属下道:“将军,中国军队有30门火炮,说明正面阻击的部队至少有一个旅兵力。情况不妙哇!”

这功夫俄军骑兵师长从后面赶上来,这家伙块头几乎和斯瓦夫一般高大。听完斯瓦夫陈述俄军师长道:“斯瓦夫将军,天黑不利于进攻,我建议天亮后发动集团攻击。对面的中国军队是步兵,只要我们突破防线。敌人的炮火就失去作用,让他们见识一下马刀的威力。”斯瓦夫认为俄军师长说的有道理,随即下令停止攻击,天亮再发动猛烈攻击。然而,斯瓦夫和俄军师长哪里想到。他们的后路已经被彻底堵死。

天亮后,斯瓦夫和俄军师长仔细观察了中国军队的防守情况,认为发动强大突击快速越过炮火封锁线,完全可以突破防线,二人经过商议,组成左右攻击梯队,俄军在左、波兰军在右一鼓作气突破敌人阻击阵地。俄军师长见波兰军如此卖力,自然深受鼓舞。俄军师长吩咐手下快速冲击,不能让波兰人瞧不起。

一声令下,俄军、波兰军各投入一支骑兵团,发动了排山倒海般的攻击。大地震喊杀震天,俄、波骑兵刚进入机枪有效射程,只听天空传来雷鸣怒吼,一个旅的炮兵齐射如同打雷。斯瓦夫和俄军师长闻听如此恐怖的动静,顿时傻眼了,嘴巴张大合不拢了。这还是炮火动静吗?接下来一幕简直是一场屠杀。整个前方区域被烟尘弥漫,冲锋的骑兵完全被淹没。骑兵由于骑着战马目标高举,因此炮弹爆炸杀伤力巨大。

炮兵旅有一个团75毫米重炮,两个团60毫米步兵炮。慢说重炮就是步兵炮,如此密集的炮火也无法招架。而75毫米重炮,一发炮弹砸在地上,能形成一米的深坑。火炮是战争之之神,眼下中国军队的炮兵,完全形成了正规化作战模式,作为独立的炮兵部队,无论是训练水平和战术素养,火炮在实战中的有效打击威力,联军部队包括俄军都无法达到其标准。

斯瓦夫是第一次见识中国军队的炮火,陷入痴呆状态。俄军师长还算清醒,立马命令部队撤退。可是撤退那里容易,骑兵冲击惯性是一往直前,侥幸越过炮火打击的俄、波骑兵,又面对枪林弹雨和迫击炮的轰击。大团的烟尘依然弥漫,前方战场看不清楚。不久,枪声开始稀疏,烟尘慢慢的散尽,一副恐怖的惨景出现在众人面前。

河谷内有一条乌苏河,河床大约有几十米宽。春天的水量少,河床不到半米深。此时,河水变成红色,到处是倒毙的战马,战马毕竟生命力顽强,不少战马被炸断腿在地上挣扎、鸣叫。不少伤兵大声喊叫,鬼哭狼嚎。有的向本阵爬行,有的伸手求援。场面太恐怖了,士兵们新生胆寒。斯瓦夫和俄军师长大眼瞪小眼,后脖颈直冒凉气。这时中国军队阵地上竖起一面红十字旗,意思很明确,可以抢救伤员不会射杀救援者。

随后,俄、波军队出动士兵抢救伤员,斯瓦夫是第一次经历这种场面,所崇尚的面对面厮杀,嗜血格斗根本做不到,如果再发动进攻无疑是送死。斯瓦夫失去战


状态提示:第103章 恐怖谷--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