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明朝锦医卫>368章 “拉风”的王爷

宁王朱宸濠不仅仅在南昌的封地,即便是在京城都算是个大明朝的名人,如果说大明朝也有政治明星的话,那么朱宸濠绝对是其中之一,甚至他的话题性比当今天子朱厚照也差不了多少,更甚至,朱宸濠的风评口碑无论在朝堂之上,还是朝野之间,都要比朱厚照还要好上很多。

为何如此?

我们之前就已经说过,在大明朝当王爷,从某种程度上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相当于被养在笼子里的宠物,虽然衣食无忧,可是却没有丁点的人身自由,也正因为如此,养出了很多奇葩王爷,例如那位喜欢拿着金锤当街杀人的货,以至于连张阳认识的那位青州的王爷,窝在王府里炼丹便被称为“贤王”。

可是真说起大明朝的“贤王”,朱宸濠绝对算得上一号。

朱宸濠在封地南昌,不仅仅是不骚扰、搜刮地方,反而将自己往上几代宁王攒下来的巨量财产都散了出去,虽然他在封地之上没有任何军政大权,可是平日里在地方上却热衷兴修水利、兴建学堂、寺庙,碰上灾年还放粮赈灾,在王府之中,更是学那孟尝君故事,招揽了无数文人墨客、鸡鸣狗盗之徒,以此邀买名声,在当地那真是被老百姓奉为神明一般,甚至有架空当地军政的势头。

不仅仅是在江西,宁王有如此大的影响力,远在京城,朱宸濠也同样家喻户晓。

在大明朝当官,自朱元璋以来,在明面上的俸禄是极低的,虽然以后的皇帝曾多次给官员增加过俸禄,但是俸禄上涨的速度,绝对赶不上通货膨胀,若是当官的单纯依靠俸禄过活,那往往可能连家人都养不活,海瑞便是其中一例。

所以,在大明朝当官,想要过得滋润,俸禄之外的收入就必不可少。

最上等的,那些朝中大员或者封疆大吏自不必发愁生活的问题,就算自己不去贪污受贿,自有很多农民为了逃避赋税徭役而带着土地投献,例如嘉靖朝的“清官”徐阶,家中便有田四十万亩,号称江南第一大地主。

往下一点儿,那些翰林院中的清贵,抑或是中了进士,却没有派遣实职的官员,他们也不必发愁生计,每逢年节,自由外官送来的冰敬、碳敬、瓜敬、笔墨敬来伺候,只为打听一些京中最新的消息,抑或是为将来做些感情投资。这些所谓的冰敬碳敬,自然都是实打实的黄金白银。

再低一等,其他的小官末吏,即便没人投献,或者在要害部门有些实权,随便吃拿卡要一些,这样的官吏往往是也很滋润的,至少一辈子吃喝不愁,还能娶上几房小妾。

但是除开这些人,很多在京中清水衙门中的京官儿,或者是在京中待考的举子,又或是太学之中的学生,这些人的日子往往就会清贫的很,农民投献土地找不上他们、冰敬碳敬没他们的份儿、想要吃拿卡要又没门路,退一万步,他们想要自食其力,经商务农,除了没那能力之外,本身官员的身份又限制死了他们。

如此,他们就只能领着那可怜的俸禄度日,若是碰上灾年,就连这区区一点儿小钱都要晚上半年甚至一年才能发下来,虽然不至于饿死,但逢年过节喝壶酒,不掺上半斤水他们是绝对不会舍得喝的。

可是近几年来,京城的这些小官儿们的日子却是过得不错,没别的原因,就是因为宁王在京城之中“广为布施”。

宁王朱宸濠每年不仅仅耗费重金贿赂刘瑾等太监和朝中大员,更是拿出相当一部分的资金来收买京城之中的小官小吏、甚至还没有功名的考生,用今天的话来说,这朱宸濠简直是一个慈善大亨。

锦上添花人人爱,雪中送炭却是少见,可越是这样反其道而行之,就越发体现出朱宸濠的精明,谁知道在京城里的这些举子或者在哪个不起眼儿衙门之中吃冷饭的小官儿,哪一日不会一遇风云便化龙,成为将来朝堂上的架海紫金梁、擎天白玉柱?

朱宸濠现在拿出的这点儿小钱,用后世的话来说那就是“天使投资”、“风险投资”,收益可期。

更何况不仅仅是以后可以预期的收益,在现阶段,朱宸濠的做法的好处就已经显现,因为这些混迹于市井之中的中下层小官儿虽然没有实权,可是却如后世的记者一般,往往掌握着大明朝的舆论。

于是,朱宸濠的好名声自然就在大明朝传播开来。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历史上,朱宸濠身为一个藩王,通过贿赂刘瑾可以名正言顺地拥有军队,甚至到了刘瑾倒掉,他的军队却可以保留的原因。

有个说法,在当时整个北京城的官员之中,除了王琼,就没有没受过宁王恩惠的人,甚至后来朱宸濠都敢跟没有子嗣的皇帝进言,要把自己的儿子过继给朱厚照当太子。

没错,朱宸濠就是一个这么“拉风”的王爷。

正因为如此,张阳说他不知道宁王,才会让崔燕子如此惊讶。

不过若是熟知张阳的人自然就不会这么惊讶了,要知道在不久之前,张阳还一直以为大明朝的皇帝是个四十多岁的老头呢。

“总之,你只要知道,宁王现在的做法与造反无异。成祖的事情你总知道吧?张大人,您真的是锦衣卫吗?”崔燕子从张阳的怀中坐起,往后退了退,看了张阳半天,觉得张阳似乎不是在逗自己,而是真不知道宁王,摇了摇头说道。

“呃……那个,我之前只是个医生,呃,就是郎中,阴差阳错才当了锦衣卫,这宁王是干嘛


状态提示:368章 “拉风”的王爷--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