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少年之烽火岁月>第486章 战兰州之矛盾

盘踞在青海和甘肃一带的大军阀马步芳在解放军大兵压境的时候制订了一个“兰州联防作战计划”想联合西北国民党所有的军事力量,把大踏步前进的西北野战军围歼在兰州城下。

马步芳的胆子不小,胃口也很大,在四九的下半年还想着要全歼西北的解放军部队,不得不说,这家伙一贯以来骄狂到什么地步了,但是,事情能象他想象的那样发展吗?胡宗南和马洪逵以及西北长官公署的部队能一心一意给他马步芳卖命吗?可能吗?

马步芳很骄狂,但并不糊涂,拟订了“兰州联防计划”以后马上给国民党的广州政府发电,请求由中央政府出面,命令胡宗南和马洪逵协同作战,马步芳的意思是,既然我指挥不动你们,就让能指挥动你们的国民政府来说话,胡宗南和马洪逵不管怎么说也是国民党的高级将领,关键时刻不会一点动作也没有吧。

事情还真就出呼马步芳的意料之外,此刻在胡宗南的心里根本就没有一点协助青马军的意愿,扶眉战役和关中会战的时候,胡宗南的中央军和二马联军在同一个地区与解放军作战都没有实现任何协同,怎么的?现在你马步芳有难处了就想到我们了?去你奶奶的,什么联防作战计划,狗屁。

几个月以前,在马家军进攻咸阳时,尾随在马家军身后的中央军象看大戏一样的看热闹,对急需攻城器材和手段的马家军没有伸一点援手,致使习惯于骑兵野战的二马联军在咸阳城下损兵折将。

反过来,在西北野战军围歼胡宗南的扶眉战役期间,二马联军也没对困境中的中央军提供支援,以至于胡宗南的中央军主力被解放军一口一口吃掉。

国民党的中央军和地方部队之间的矛盾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是逐渐积累而成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想在短时间内化解太难了。一但兰州城受到攻击,远在秦岭的胡宗南怎么会以远水救近火,更何况西北野战军大军西去正是胡宗南求之不得的,他可以利用这个时机喘上一口气。收拢残部扼守秦岭,以便不利之时向西撤退,遥远的兰州城与我胡宗南有什么关系?再加之解放军的十八兵团正对他虎视眈眈,就算是胡宗南有心救援,也忌惮自己的部队一出秦岭还是否能回来。而一但手里的这点部队打没了,他这个蒋校长的学生也就啥也不是了。

马步芳的另一个军事同盟是宁夏的马洪逵集团,青海的马步芳与宁夏的马洪逵之间的恩怨要上述到两人为争夺西北军政长官和甘肃省政府主席的职位而狗咬狗的时候,国民党政府设置在甘肃兰州的西北军政长官公署本来是为了限制二马的发展,可是后来由于国民党的军队在正面战场上节节败退,公署的老长官张治中将军又投了共产党,所以这个为了制衡二马的长官公署就徒有其名了。

看准了机会的马步芳和马洪逵两人都对这个西北军政长官的位置垂涎三尺,经过一番周旋以后还是被青海的马步芳得手了,道理也很简单,青马比宁马的实力大。

耿耿于怀的马洪逵退而求其次。既然当不上西北的军政长官,弄一个甘肃省的政府主席总该是没问题了吧!!谁曾想马步芳连这个甘肃地区老二的位置也不想给他,竟然瞒着马洪逵偷偷给广州的行政院长阎西山发电报,说是:“甘肃省的政府主席原拟由公署的副长官马洪逵担任,因马洪逵副长官坚持不就,可否由卑职兼任。”

马步芳的一封电报就把马洪逵给卖了,马步芳这家伙不但当上了西北的军政长官,还幻想着把甘肃省的政府主席也兼任了,让宁夏的马洪逵一根鸡毛都捞不到,但马洪逵也不是省油的灯。马步芳发给阎西山的电文不知道如何被他知道了,为此,怒火中烧的马洪逵与马步芳彻底闹翻,后来又因为马步芳制订的“平凉作战计划。”马洪逵对马步芳更加不信任了,计划里很显然是把宁马军推到前面与解放军死拼,青马军在后面捡便宜。

综合以上的几点原因,宁夏的马洪逵认为让宁马军去执行什么“兰州联防作战计划”不过是为了马步芳去做嫁衣,对他的宁夏马家军没有任何好处,而没有好处的事情他是从来不干的。

在兰州以及河西走廊地区。国民党的军队编制里除了青马军和宁马军以外,还有原来西北军政长官公署的部队,包括91军、119军、120军等国民党中央军派系的部队,这些部队从作战序列上来讲,隶属于西北军政长官公署,应该归马步芳指挥,但是在国民党中央军官兵的心里,他们中央军的部队与马步芳没有任何关系,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是马步芳的部下,如果他们还有指挥官的话,也只能是原来的公署副主任刘任。

就在西北野战军兵临兰州城下之即,公署的副主任刘任和中央军的军官们达成了一个秘密协定,协定的内容是:兰州城不可守,如果马步芳和马继援父子要守,就让他守好了,与咱们中央军没什么关系,没有一毛钱的关系。

在国民党大势已去的时候,这些中央军军官的真实想法是:国民党重兵驻守的南京、上海都守不住,难道兰州就能守住吗?解放军占领兰州以后必将南下占领四川,攻克富饶而广阔的西南地区,而不会深入荒凉的河西走廊,更不会向戈壁千里的新疆地区挺进。

如果是这样,解放军占领了兰州以后,西北地区的战事就会告一段落,只要躲在河西走廊深处就还有翻身的


状态提示:第486章 战兰州之矛盾--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