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少年之烽火岁月>第314章 兵临城下

经过了近两个月休整的西北野战军在一天晚上突然鸦雀无声地开拔了,当地的百姓虽然不可能知道部队的行踪,但因为有很多战士都是本地人,百姓很熟悉部队的习惯和作风,也从战士们的行为上猜出部队有任务了。

既然知道部队有任务了,当地的老百姓都在当天晚上把自己家里养的狗弄到屋子里去,尽量别给部队添麻烦,群众很朴素地认为,自古以来打仗都是“兵行诡道”部队的行动当然是越隐蔽越好了,这就是在老解放区休整的好处了,群众和部队配合的很默契。

白天休息夜晚行军,这一天的后半夜部队来到了一个叫甘谷驿的小镇子上,从名字上可以简单地判断出这个小镇子在很久以前曾经作为官道上的一个驿站而留名。

现在这个小镇子变了,变得和以前相比简直让人不敢认了,房门和窗户都已经被到处扫荡的国民党部队生火做饭的时候烧掉了,空荡荡地露出两个大黑窟窿,街道两旁的空地上长满了半人高的荒草,黑夜中显得很阴森恐怖。

在当时老百姓有句熟话说的好,叫“大军过境如虎狼之师,乡惊保怕甲筛糠”还真是如此。

迷迷糊糊的李勇有点清醒过来了,在车上睡了好几个小时也差不多了,看着这个好象是被废弃的小镇子问身旁的李玉明这是什么地方。

被小镇子破败景象所震惊的李玉明咬着牙说道:“到甘谷驿了,离延安还有八十多里。”

在西北野战军的老人里,这个名叫甘谷驿的小镇子地方不大但却很有名,至打主力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以后这里就变成了全国的民主人士来延安的必经之路,干部、战士、进步学生都从这个小镇子走过,吃饭打尖,有的时候还在这里住一晚上,因此很多人都对这个不大的小地方很熟悉。

这里离延安还有八十多里路,按现在来说很近了,可是在当时交通工具很稀少的情况下。完全靠步行八十里也不算近了(就算是部队里也只有营以上的干部才有马骑,百姓出门骑马赶路的基本没有)。

一年多前(四七年三月)西北野战军就是从这里撤出去放弃延安的,走的也是这个小镇子。

正在李玉明跟李勇介绍以前这个小镇子有多好有多漂亮老百姓有多善良的时候政委王成德的车也到了,按李勇的要求团里的几个军事主官不要做在一个车子里。王成德的车子跟李勇拉开了一段距离。

王成德也是很有感慨的看着这个小镇子,随口说了句让李勇很吃惊的话:“一年多以前咱们部队就从这个地方撤下去的,当时还在这里碰到了毛主席和中央的一些首长。”

李勇瞪大了眼睛问道:“啥?老王你这家伙还见过毛主席?”

李勇来到大西北一年多了,见到了很多野战军的高级首长,但毛主席和中央的首长还一个没碰见过。听说王成德见过毛主席,咱们的李大团长也很激动。

王成德有点不以为然地回答道:“这有啥了不起的,咱们部队里见过毛主席和中央几个首长的多了,九支队(中央直属队代号,司令员是任弼时,因为现在的局势和一年多比有了很大变化,王成德才敢直接说出来)有的时候就和咱们在一起行军的,从延安撤下来的那天咱老二团有好多人都和毛主席说过话的。”

独立团别看有七千多人,但它是一支新组建的部队,象王成德这样的老八路出身的战士只有百十左右人(老二团的二十多人加上后从野战军总部要回来的一百个战士。这些人都是真正的老八路出身,别的就算不上了,后来在战斗中又伤亡了一部分,现在只剩下了百十人),听王成德这么一说,有好多战士都感到很好奇,特别是一些新战士,李勇也是赶忙追问:“毛主席都跟你们说啥了?也给我们说说。”

王成德:“从延安撤下来的时候咱们都很不理解,当时我们就想,延安是啥地方?是我们党中央和毛主席住的地方。说什么也不能让敌人给占了,就算是把部队都拼光了也要把咱们延安保护好。可是我们毛主席不赞成,他说咱们中国有句老话说的很好,“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我们主动撤出延安就是要把青山留住。如果跟胡宗南硬拼,把部队都拼光了还哪里来的柴烧?

毛主席又说要送我们十六个字“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咱们毛主席又说了,别看现在胡宗南的人多。我们就和他在陕北的大山里和它转圈,大家都跟陕北的乡亲们推过磨,拉过碾子吧?

老乡们把从地里收上来的谷子放在磨子里磨呀磨,慢慢地谷子变成小米了,我们就是要用这个办法,把胡宗南的部队牵扯在陕北的大山里,磨呀磨,碾呀碾,把它们磨个稀吧烂变成小米就好吃了。”

王成德的一通话说下来让大家一下子沸腾起来,战士们悄悄嘀咕:咱毛主席就是厉害,一年多以前就知道敌人的下场了。

李勇的心理也是不停地翻腾着,这一年多可不是跟毛主席说的一样吗,西北野战军带着胡宗南的大部队在大山沟里不停地转圈拉磨,最终把肥的拖成瘦的,把瘦的给拖死了,到了后来胡宗南所能调动起来的机动部队都让野战军给收拾的差不多了,而西北野战军也从最初的二万多人增加到了十万多人,武器装备更是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不过这一切不是凭空得来的,为了今天这样的局面,野战军的全体指战员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状态提示:第314章 兵临城下--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