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朝相对其他任何朝代来说,更重视科技。不少官吏都有研究各类科技,不管是物理、化学、天文还是地理等等,都有杰出的成就,这其中最著名的代表就是徐光启。
钟进卫现在展现了诱人的前景,又有这么好的一个基础在,不管是崇祯皇帝还是温体仁,亦或是王承恩,都是很赞同钟进卫的说法。
也因此,研究院的这条线受到朝廷上下的重视,很多科技成果,并没有钟进卫所想的那么久就研制出来了,当然这些也是后话。
崇祯皇帝和温体仁当场都做了表态,表示全力支持和科技相关的事情。
崇祯皇帝接着拿起御案上的一份奏章道:“钟师傅,本次登莱战事中有关新军的总结很是详细,朕很满意。”
他说到这里,转向首辅温体仁道:“温卿有没有看此份奏章的副本?”
“臣已看过。”温体仁马上回答道。
崇祯皇帝点点头,继续说道:“如此温卿以为是否可以扩建新军?”
新军耗资巨大,因此崇祯皇帝才会如此慎重,征求内阁首辅的同意。
钟进卫有战绩做背书,自然是有底气的。但此时他还是稍微有点紧张,等待着温体仁的答复。
“臣看了战报详情,这次战事如果不是新军占据了有利地形,又事出突然的话,应该还不可能救出那么多登莱军卒。究其原因确实是新军数量太少之原因,因此臣对扩建新军一事,并无异议。”
温体仁的回答让钟进卫松了口气,刚才自己说内阁事务繁忙之事,温体仁并没有和自己计较,果然是宰相肚里能撑船,和后世的一些传说并不一致。
在原本的历史上,温体仁之所以要打压政敌,是因为大环境使然。在那个党争的年代,如果温体仁不去打压别人,那就是别人打压他了。如此一来,什么政治理想,统统不可能实现。
但在这个世界,因为钟进卫的出现,导致大明朝廷中的党争大大减弱。因为钟进卫以后世的眼光,为他们又开拓出了另外一个大大的蛋糕,使得他们不用为原来的蛋糕而互斗。毕竟互斗的话,不管输赢,都是要付出代价的。
温体仁的首辅位置在崇祯皇帝的支持下,稳如泰山。钟进卫和他并没有利益纠葛,相反在很多事情上,还是他的助力。刚才钟进卫也只是就事论事,因此,温体仁那会与钟进卫计较。
崇祯皇帝见温体仁同意了,就笑着对钟进卫道:“原本就有给你的新军预备着钱粮,没想又有意外进账。因此钟师傅尽管放心好了,还是按照之前的计划去做,朕要的是无敌虎军。”
“是,陛下。”钟进卫躬身答应一声,然后抬头看向崇祯皇帝,稍微有点皱着眉头道,“陛下,新军扩建,兵员倒没问题,还是可以从京营中转化,但锦衣卫校尉就不好找了。”
崇祯皇帝对钟进卫所要的锦衣卫政委,自然知道其作用。这个锦衣卫政委对于他来说,也是非常有必要存在于新军中的,这也是他很放心把新军交给钟进卫的原因之一。
他听钟进卫这么一说,沉思了下才问道:“钟师傅,在目前的锦衣卫中挑不出来了么?”
钟进卫之前在锦衣卫中好不容易找到了五个合适的,但现在要再找,就是要从剩余的锦衣卫中去找了。
他因为已经找过一遍,对目前在京师的锦衣卫素质心里有数,并不是很合适政委这个职位,所以就向崇祯皇帝提了出来。
现在听崇祯皇帝一说,他就解释道:“陛下,臣已找过一次,确实没有很合适的了。臣不想因为找不到而降低要求,否则就是对新军的不负责。”
“那钟师傅的意思是?”崇祯皇帝听了心里就不明白了,总不能没有,就只好问钟进卫了。
王承恩在一边听了,心中暗想,自己要不要站出来说东厂没有挑选过,是不是可以来挑选一下?
不过他衡量再三,还是没有说出来。因为军队这块,是归锦衣卫监督的,东厂只是监督锦衣卫和都察院而已。如果自己站出去说出这个想法,会被人误会自己有染指军队之意,到时候就说不清了。
在殿内三人的注视下,钟进卫从容不迫地提出了他的想法:“陛下,臣建议让锦衣卫按照这个要求去新招一些人,而后臣再进行选取。”
钟进卫的话音落了之后,文华殿内陷入了安静,没有人说话。
过了一会,温体仁先说话了:“中兴侯,你对现在的锦衣卫不满意的是他们对士卒的态度,是么?”
温体仁是人精,一下就猜出了那些锦衣卫的习性,即爱摆官架子这点让中兴侯选不到人。
钟进卫看向温体仁,点点头道:“正是。”
听到中兴侯的答复,温体仁一笑道:“这点其实是会变的。在新军中的锦衣卫校尉升迁之后,那些原本的锦衣卫看到了,自然会放低他们的态势,做他们该做的事情。”
钟进卫一听,有点领悟,不由对温体仁感激地一笑。
崇祯皇帝在上面见了,就发表意见道:“新军以后还是会扩编,需要合适的校尉还是要不少。朕觉得钟师傅说得也不无道理。因此朕以为可以双管齐下,一边从现在的锦衣卫中再挑选一些,一边再特招一些锦衣卫。”
“陛下英明!”钟进卫当即送上一个马屁。
温体仁也没有意见,至于王承恩,就直接被忽略了。
只是在钟进卫准备回去安排事情的时候,温体仁又问了:“中兴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