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科幻未来>战国之名士崛起>第102章 文教大业
”边子白忽然转身,面对群臣,“可据小子所知,天下姓氏为‘南’可不止戚邑‘南氏’。还有商王之后南仲号‘南赤龙’,因梦取姓氏为‘南’,执掌荆州;另有晋南乡隐士之后,因为隐居地为南乡,故而取姓氏为‘南’;另有楚国南方土人,也有取‘南’为姓氏的。有道是沧海桑田,物是人非。千百年后,如果没有文字记录,谁还知道戚邑的南氏和楚南的南氏?”

“边子白你到底想要说什么?”南丰对边子白一再用楚南土人和戚邑南氏相提并论而不满,但他还没有发作。总感觉边子白是另有所指。要是被激怒了,就该被牵着鼻子走了。对此,南丰克制住了心头的怒气。

边子白回头蓦然一笑:“很简单,用一本介绍姓氏的书籍来将各自的不同分类。或许若干年后,大宗伯的后人游学列国的时候,介绍自己身份的第一句话就是:小可戚邑南氏。”

“那么只要看过这部书籍的士子就会明白,戚邑南氏是来自于卫灵公一脉。这部巨著可以用姓氏来概括总纲,之后又有详解,只要后人看过此书,自然一目了然。例如:姬王姜子、赵钱孙李……”

南丰沉默不语,边子白勾勒的宏图恐怕真不是自己能够阻挡的。如果这有一本书,用来介绍天下各个家族的来历。就算是花费百金,千金,南丰也愿意掏腰包付账。可问题是,边子白能做到吗?

南丰的眼神落在了句容身上,作为卫国朝堂之上看书最多的人。可以随意翻阅卫国,太史句容的格局恐怕不大,但是眼界肯定是足够的。

“太史!”

句容也在沉思,他想的问题是:真要有这本书,句姓会排在第几?

卫公心头激荡。他领导下卫国没有存在感,这辈子大杀四方是绝对不可能的,那么将帝丘营造成为中原的文教之都,也不错。或许仅此一条,就能永载史册也未尝不可。但他不是那种独断的人,至少表面上他不是。

卫公姬颓也相继南丰之后,开口询问句容:“太史,此事尔能主持?”

他一开口,就已经定下了基调。句容别看是那种胡搅蛮缠的人,但最多也就是在个人善恶上有失偏颇,可做不到的事,句容也不会大包大揽。

句容恭敬道:“君上,臣不能。”

卫公的眼神落在了边子白的身上,心头感慨:少年人,真好。开口问:“爱卿可担当此任。”

“臣自当一力承担,不过……”边子白面露为难。

卫公追问:“不过什么?”

“天下姓氏如同天上星辰,浩瀚无比。小臣年少学浅,恐怕有所不及,不如先编辑姓氏百数,就以《百家姓》为其书名,君上以为如何?”边子白躬身道,一开口就埋雷。后世的《百家姓》可不是真的只有一百个姓氏,而是在北宋成书就收入多达四百多个姓氏,之后整补到五百多个姓氏。一百个姓氏,恐怕只能是卫国够用而已。

卫公倒是不在意,反而豁达道:“《百家姓》这等鸿篇巨著需要慢慢来,眼下最紧要的是爱卿先把《千字文》给补全。”

“臣谨记!”边子白心头不买你好笑。《百家姓》什么时候成了鸿篇巨著了?

百家姓。别说列国了,就殷商后裔的姓氏恐怕就有半百之数。更不要说周王室散落在天下的子孙,加上各个时期的公卿大夫,姓氏肯定破百。三四百恐怕也不能将天下姓氏收罗其中。这就有问题了,哪个家族的姓氏收入《百家姓》,哪个家族的姓氏被忽视,就全凭边子白个人的喜好了。

可边子白提出的困难,别说卫公了,就算是朝堂上的百官都觉得很正常。

这就可怕了,边子白似乎掌握了一种让他们随时随地都能脸面扫地的本事,只要他一念之间,就能让高高在上的公卿灰头土脸,可满殿的公卿愣是没有一个发现不妥。

打个比方说,《百家姓》编辑成书之后,大司徒和大司空的儿子吵架,一个说:“我的祖先是百家姓排名65,你家在百家姓排名94,耶耶就是比你强。”

后者恐怕连一句反驳的话都说不出来。儿子不努力,当爹的可以打一顿,难道祖宗不长脸,做子孙的还能抱怨不成?更可怕的是没有收入在《百家姓》中该怎么办?

卫公认同了边子白的建议:“只当循序渐进。”

看差不多了,卫公可谓心痒难耐,他本来就想要授予边子白官职,但是碍于太子、南氏等人可能出现的反对,才故意拖了下来。

没想到,他根本就没有出手的机会,就被边子白自己给解决了。

卫公开口道:“寡人正式任命边子白为大卫内史,中大夫。诸爱卿可有异议?”

边子白受贿既然不存在,自然无法从德行上在找茬。

唯一的缺陷就是年纪太小,可年纪小,典故信手拈来,估计不服的还要和边子白打擂台。在场的基本都没有这份底气。

子思第一个赞同,躬身道:“臣附议!”

大司徒子南靳紧跟着:“臣附议!”


状态提示:第102章 文教大业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