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岗是赣北山区的一条狭长的山谷。这条山谷长达十多里路,山谷两侧是高山密林。
这天是冬至。华夏二十四节气之一。这一天意味着冬天真正到来了。北方已是滴水成冰,南方湿寒的天气也会冷得让人受不了。
密林左侧埋伏着黑虎队,右侧埋伏着黑鹰队。两支队伍总计一千一百多人。这两支队伍是文奎精心打造的“杀手锏”,专门用来进攻敌人的要害。
元军走在最前面的就是“千户官”苏前松部。这个由“万户”变成“千户”的汉族军官,今天无比幸运。他领着哈丹巴特尔拨给的一千人,战战惊惊地从最容易埋伏伏兵的卧龙岗通过,平安无事。紧接着,后面又有数万人的部队通过,照样平安无事。
哈丹巴特尔骑着战马,走在队伍的中间。他作为率领了十万兵马,目的地是饶州县城。“文奎”这个人的名字,他已经如雷贯耳。朝廷派他亲率三十万大军去剿灭只有四万人的红巾军,说什么也要打出一点战绩来。
先锋官每前进五公里,就会传来一次报告。一路通行无阻。从省城出发,到今天已经是五天了。部队风餐露宿,进展出奇的顺利。
“报——前方是卧龙岗。”
哈丹巴特尔双眸一凝,目光炯炯有神地盯着卧龙岗上的密林,脑子里突然闪现出一丝不祥之兆。作为久经沙场的将军,对于狭长山谷的地形,总是有一丝担忧。这种地形,如果敌人前后堵住,扎紧麻袋口,能很轻松地打一个伏击战。
哈丹巴特尔看见天色已经是黄昏。山谷只有一条羊肠小道,部队乘黑夜进入这种地形,遇到埋伏后果不堪设想,他只好下达命令:部队停止前进。在山谷外埋锅造饭,宿营一夜。
埋伏在卧龙岗两侧的突击队员一个个傻眼了。他们已经在草丛里呆了两天两夜,现在终于看到“帅”字旗了,对方却又停止前进。
苏北和血鹰两个指挥官凑到一起,紧急商量对策。商量了一阵,都觉得除了继续等待,别无它法。对待老狐狸,必须像那些经验丰富的老猎人,冷静,冷静,再冷静。
天寒地冻的夜晚。每一个士兵穿着棉衣棉裤,还是觉得冷得手脚僵硬。血鹰和苏北两个人分别下去,一个个做思想工作,要求他们冷静。有些人的手脚已经冻到发麻,仍然没有任何怨言。
第二天早晨。太阳初升。苏北和血鹰用望远镜观察到,元军的士兵又开始启程了!“帅”字旗在缓缓移动。哈丹巴特尔趾高气扬地坐在一匹白马上面,前后左右都有身穿铠甲的士兵护卫着。
苏北和血鹰的人,一个个不由得热血沸腾。哈丹巴特尔的部队有一大半进入山谷,前方仍然一派寂静。
“停!”
生性多疑的哈丹巴特尔突然命令部队停下来,喝道:“弓箭手准备,放箭!”
射箭是蒙古兵的长处。数百名弓箭手排成两排,分别向山谷两侧的密林射箭。乱箭像雨点一般向血鹰和苏北的人射去。这些突击队员以为自己暴露了,不知道谁开了第一枪,紧接着枪声大作!
突出其来的变化,让两个战场指挥官陷入了被动。苏北的黑虎队还算是经历过几场战斗,血鹰的黑鹰队是第一次打伏击仗,哪里知道敌人是在试探性放箭?
苏北让血鹰指挥战斗,他自己提起一支狙击步枪,快速向密林深处窜去,他要找一个最佳狙击点,对哈丹巴特尔实施斩首行动。这可是从文奎那里学来的招术。
哈丹巴特尔早就知道文奎的红巾军装备了这个时代最先进的“火绳枪”,射程超过三百多米,还能连续发射。今日一见,真是吓得魂飞魄散。密林里射出来的一排子弹,迅速把数百名站立的蒙古弓箭手打死。其他进入山谷的士兵卧倒在地的,侥幸逃过一命,那些试图奔跑和进攻的士兵,完全变成了活靶子。
打了十几分钟,元军士兵都变得聪明起来,一个个卧倒在地,或躲在山沟沟里,或躲在草丛里。像野鸡似的顾头不顾腚,形象十分可爱。
血鹰一声令下:“全体扔手雷!”
雨点般的手雷从天而降,在元军士兵的人群里爆炸。一时间,硝烟漫天,肢体横飞,惨不忍睹。
再说苏北,提着他的狙击步枪向前突进了五十米,爬上一株大树,把狙击步枪架在树枝上,用瞄准镜寻找目标,也就是元军的最高指挥官哈丹巴特尔。
此时,具有丰富作战经验的哈丹巴特尔正躲在距离伏击圈两百米的山沟沟里,瞪大眼睛看见无数枪弹和手雷倾泄到自己的士兵身上。
血肉横飞!
无可奈何!
让哈丹巴特尔侥幸的是,他自己并没有进入伏击圈。如果再往前走两百米,那他所遭遇的结果,肯定会和那些士兵一样。
在败局无法挽回的情况下,三十六计,走为上。
严格地说,哈丹巴特尔是沿着山沟沟,手脚并用,用爬的方式撤出山谷。苏北的瞄准镜找了好一阵子,才发现一个中年将官在山沟沟里学狗爬,他的身前身后全都是警惕性极高的卫兵。
北风呼啸。
苏北目测了一下距离,自己离哈丹巴特尔已经有四百多米。这个距离能否一枪要了他的命,他并没有把握。毕竟他的枪法和文奎比起来,还是相差了一大截的。
更可恶的是,哈丹巴特尔的身边有四五十名卫兵,这些人呈前呼后拥之势,经常挡住哈丹巴特尔的身体,影响了苏北的射击精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