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调教太平洋>五六三 这个屠夫!(上)
哭笑不得:“你进门就和我嚷到现在,有机会让我告诉你吗?”

看到张作霖在旁边捂着嘴偷笑,陈平瞪了眼接过最新的文件,还没看呢,旁边一头雾水的首相大人站了起来:“元寿,国章,我一周前才给的拨款,这么快新军舰就动工了?这是不是太快了?”

“完了,说漏嘴了。”陈平心头一跳,连忙撇开话题,假装看了眼文件,说道:“咳咳,四个登陆点都成功了,我我要立刻赶去见皇上,就让国章和您解释吧。”

“那个......,我也要去大连了。”龙国章那愿意糊弄首相啊,也连忙准备离开。

两人的这种怪异举动唐绍仪更纳闷了,忙要追问,江天秀却突然急匆匆的跑了进来:“报告,美国发来的最新情报,情报员刚刚得知,最新的宾夕法尼亚级战列舰建造数量不是四艘,而且是八艘!”

“而且,昨天美国海军忽然从大西洋舰队抽调老兵,据说是为了加快海试进度!”

“什么?!”龙国章猛的跳了起来。

-----

-----

傍晚的拉普拉塔河,壮美而汹涌。

这条在西班牙语翻译中叫白银河的南美第二大河流,从巴西雨林一路向南,最终注入了乌拉圭和阿根廷在之间一个宽达220公里的海湾。

由于拉普拉塔河裹挟着大量的泥沙,所以孟小冬驾驶鱼鹰从这里飞过时,可以清晰地看到一道蓝黄相间的条纹,将大西洋和河水隔开。

说实话,他不喜欢这架相比各国其实已经算很先进的水上飞机,因为他之前的座驾是大黄蜂,和马力强大,灵活机动的战斗机相比,鱼鹰就像是只笨拙的白鹅,尤其是双翼布局使得它对付侧风能力很弱,只要稍稍来点强风,飞机就会陷入危险地颠簸中。

这也是为何海军航空兵们不喜欢双翼机上航母的原因,因为从多年的测试看,要想在极短距离上起飞,航母就必须迎风且启动到全速,这时的甲板风一般会达到每小时60公里以上,起飞问题还不是很大,但如果降落则非常困难,即便是降落时航母减速,也需要人力冒险拉住飞机,要不然侧风也会把双翼机给掀翻。

而且双翼机因为无法折叠机翼,如果带上它,载机量至少下降三成,也无法携带专门开发的750公斤鱼雷,如果使用更小的鱼雷,那么装药会被缩减到50公斤内,这点**对付别的军舰还行,对付战列舰根本就是挠痒痒。

孟小冬摇了摇头,可惜龙牙超重了,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解决,据说总参已经启动了备用方案,还是专门定制了一批增强了马力的双翼机上母舰,先完成战斗力整编。

或许等自己回去,航母就可以真正出海作战了。

想到这里,孟小冬的心又热了起来,不管攻击机怎么样,看着战友打仗都是件难熬的事情,所以他和很多战友都在等待着真正的飞行时代的来临了。

当他畅想着驾机进攻军舰,神往悠然的时候,忽然觉得远处的海岸线上似乎有什么东西,连忙偏了一下机翼,掏出了随身携带的望远镜。

原本飞机侦察一般不会携带望远镜的,但由于要做到突然性和不被发现,所以侦查路线被设定在了飞入南美大陆上空较高处,利用敌人注意力都在海面的机会,尽量减少被发现的可能。

虽然鱼鹰的续航力足够,但观察距离却远了很多,所以才额外携带了望远镜。

当镜头从模糊逐渐清晰,孟小冬也被眼前壮观的一幕惊呆了,只见到海面上二十艘悬挂着美国国旗远洋货轮猬集在一起,在三艘装甲巡洋舰和两艘防护巡洋舰的保护下向南驶去。

咕咚一声。

孟小冬似乎听见了自己的口水声,从看过的照片外形分辨,三艘装甲巡洋舰应该是英国的埃德加级,建造于1889年,排水量只有7700吨,拥有2门234毫米/l35舰炮,10门152毫米舰炮,无论是能力还是火力,都老迈了。

用这种猎物来庆贺31舰队杀入大西洋的第一次海战,这个诱惑简直无人能挡,不过还是需要小心查看一下是否有潜艇和鱼雷舰之类的小家伙,那些东西对舰队的威胁可大多了。

跟着船队航行了近十分钟,在确认了没有威胁目标后,孟小冬立即绕了个大圈,从船队后方数十公里外向深海飞去。

一个小时后李秀岩从回来的鱼鹰上得到了船队的消息,立刻将它与德国潜艇发出的特征对比了一下,显示正是从美国的运输船队,至于那三艘装甲巡洋舰,应该是在此活动的英国乌拉圭舰队。

这里是南美,阿根廷、乌拉圭和巴西暂时都是中立国,不会再自己的沿海布雷,远洋护航也没人会学俄国带小型鱼雷舰,加上孟小冬也没发现潜艇,所以这是个绝佳的猎物!

李秀岩迅速的翻出了埃德加级巡洋舰的资料,最大威胁就是2门234毫米舰炮和它上面的鱼雷,随着舰炮口径越来越大,交战距离开始变远,大型军舰交战中鱼雷威胁变小,而且根据情报,英国鱼雷的最大射程只有三千米。

至于两门234毫米舰炮,他更没放在眼里,关岛级本身是准备安装406毫米舰炮,所以装甲和防护都是按照这个等级设定的,在采用了重点防护理念和匣式布局后,从一号炮位到三号炮位中间这个最核心区的防护加强了又加强,根据设计部的计算,即便是406毫米炮弹要咬下也很难。

任何一个国家的战列舰都是按照防御自身舰炮在某个距离内直射设计的


状态提示:五六三 这个屠夫!(上)--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