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调教太平洋>五五七 帝国反击战(十)
们早该出现了,但为何至今没有出现呢?

追错了?

克拉克斯顿摇了摇头,新华舰队不是傻子,反而拥有美国无法企及的战斗经验,他们很清楚如果让自己越过新赫布里底群岛,就再也没有机会了,所以......。

他们就在前面!

当这个念头猛然跃入克拉克斯顿脑海时,一阵嗡嗡声已经从舰队上空响起,紧接着一连串的火光从漆黑的天空中亮起。

飞机!

该死的,他们肯定有能够专门搭载拥有机枪的陆军飞机的军舰!

五点四十五分,当金伟发现了黑暗中的四艘美国重巡后,沉寂的新赫布里底群岛忽然变得喧嚣起来,四艘彭萨科拉级重巡洋舰的电报室内,同时监听到了数个异样的信号。

即便是美国无线电技术没有新华那么先进,通讯官也知道这起码是四到五艘军舰互相联系后产生的大量信号波。

此时的克拉克斯顿已经没有选择余地,等他发电报给正沿着外赫布里底群岛南下的战列舰编队,告诉他们前方有伏击后,飞快升起的阳光已经让他看到了南边地平线上的滚滚烟柱。

他几乎没有任何犹豫,就选择了加速并且左转,带领四艘重巡加速向东边的斐济群岛突围。

他这个决定后来曾遭到了很大非议,因为很多美***官认为如果八艘主力舰会合恐怕还有机会突围,但也有很多人支持他,因为拦截的是远远超过他的四艘战列舰,一旦会合恐怕会重演之前两场海战的惨剧。

不管后来的人怎么说,其实从他选择左转的时候,就已经改变不了结局,因为古君霍也下令右转,和四艘美国重巡并行,同时舰艏偏斜15度迅速拉近距离。

几乎同时开始的加速行动,显示了两国在动力方面的巨大差距,依靠增压锅炉和蒸汽轮机,河北级仅仅十分钟就达到了最高速度,而下水时号称美国最快的彭萨科拉重巡洋舰上的小水管煤油混合锅炉和往复式蒸汽机,却足足花了三十分钟才将速度提升到了最快。

二十分的差距,让两艘河北级得以迅速拉近到了22000米。

可正当古君霍考虑是否需要立即开火时,出人意料的一幕出现了,因为瞭望手报告四艘美国重巡居然先开火了。

在加速已经吃亏,舰炮口径吃亏的情况下,居然先开火延缓了自己的速度,这个决定的确是让人有些傻眼,这也显示了美国海军严重缺乏经验的一面。

据后来了解,克拉克斯顿中将之所以这样选择,是因为他觉得自己的口径小,防护不足,所以不如依靠火控系统,抢先在远距离上打对手一个措手不及。

或许他当时认为新华为了提高军舰速度,肯定会减少装甲,自己的305毫米舰炮应该可以给对方造成伤害,但事实上他完全错了。

李默提出的战列舰防护标准是,必须在16000米距离上抗住自身打出的炮弹,所以别说这么远的距离,即便是再拉近到15000米,四艘重巡也不可能打穿河北级的重要部位。

而这个缺乏经验得出的常识,再次凸显了美国海军的稚嫩,如果说克拉克斯顿之前的小心谨慎已经足够完美,但从临战指挥开始,他就开始犯下了严重错误。

炮弹一**的落下,水柱不断从两艘河北级身边升起,声势的确是非常骇人,但伤害却根本没有。

最大的问题是先开火的确影响了速度,当十分钟后对手的福建号被一枚305毫米炮弹命中装甲最厚的侧舷时,两支舰队之间的距离已经接近到了20000米。

从福建号船舷爆炸后留下的焦黑中失望的抬起头后,克拉克斯顿下令继续左转15度,但这时已经晚了,因为古君霍在在下令跟随左转后也下达了开炮命令。

两艘战列舰上的炮手们早就被敌人的炮弹打得满肚子火气,听到了枪炮长的命令后,立刻打出了第一轮齐射。

第一轮的试探过去后仅仅六分钟,福建号就让刚才打中自己的雷诺号重巡尝到了苦头,只用了一枚就让美国海军知道了两英寸的差距到底有多大!

6点21分,福建号对准自己的目标雷诺号打出一轮完美的跨射后,舰艏的1号炮塔就在接下来的齐射中立功了,一枚重达680公斤的重型穿甲弹,直接从雷诺号一号炮塔顶部贯入,炮弹本身的重量和加速度直接让仿造英国无敌级,仅仅多了一个烟囱的雷诺号仿佛舰艏被巨人的大手按了一下,猛的一沉。

应该说此时的雷诺号运气好到了极点,原本穿甲弹从炮塔贯穿而下是肯定会冲入弹药舱的,但这枚炮弹居然鬼使神差的一路向下,穿透了足足五层甲板,并且居然没擦到弹药库而是一直进入到了压载舱才发生爆炸,15公斤tnt的装药并不算多,但在封闭的空间内也足以造成巨大伤害了,瞬间就破坏了舰艏底部的全部结构,并在左舷水下部位开了个大洞。

当时看到这枚炮弹从炮塔顶部直冲而下时,雷诺号上很多美国水兵们都闭上了眼睛,可半天后才发现弹药库居然没事,于是纷纷暗自庆幸准备感谢上帝时,福建号的第二轮齐射彻底毁掉了这艘重巡。

因为好运气刚才都用完了!

19000米的距离上,炮弹落下的角度会开始陡直,所以非常考验水平装甲,可仿造无敌级的50毫米水平装甲连西角海战中北京级打出的305毫米炮弹都挡不住,更别提同时被三枚356毫米重型穿甲弹贯穿了。

炮弹分别沿着烟囱和尾部炮塔侧后方一路向下,


状态提示:五五七 帝国反击战(十)--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