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我很想为自己辩驳一番,但想想也是朋友的好意,也就一笑了之,但是心里并不认同。严格来说,父亲节,起源于美国,并不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但我认为,节日,就是爱!节日,就是亲人的爱一起汇集的一种特定表现形式。人们常说:“每逢佳节倍思亲、月是故乡明、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些都充分说明,中国人与节日的特殊情结。况且,父亲节或母亲节,还是特指是给父母的节日,这应该是要告诉为人子女,是时候感恩一下父母的养育之恩了。或许,于我来说,以节送一件送东西给父母,就是我感恩的一种方式,也是我给父母买东西的最好理由。有人或许会问,送东西给父母也需要理由吗?而我认为:有理由,爸妈会更高兴。你双手为父母呈上礼物并深情奉上一句“节日快乐!”的时候,父母的开心,一定不会因为你送的礼物。
我清楚地记得,初三那年我和父亲到深圳探望阿姨。我一个人拿着500元逛了半天深圳东门街,用了300多元买了一大堆自己喜爱的东西,差不多打道回府的时候,才凭印象按爸爸的身形买了一件35元的特价外贸衣服,回来后爸爸一穿,结果是小了,窄窄的,还有点短,像穿了件紧身衣,人也小了一圈,但爸爸你还是天天照样穿。人家一见就问,你的衣服怎么这么小啊,爸爸就憝厚地笑了笑。这时候阿姨就会笑着来一句:“哎呀,人家宝贝女儿买的爱心牌,布少了是一样的暖和。
前几年的母亲节,我选了一件大码外贸棉麻系列民族风衣服送给体型偏胖的妈妈,可是衣服还是显小了,妈妈一边收起一边笑道:“努力减肥再穿。”我非常懊恼,只好打趣说:“妈你可不能减,你身材好了,买什么衣服你都合穿的话,比我还漂亮那还得了!”
经过这两件事,我突然想到,为人子女,我们什么时候留意过父母身材的变化呢?我们总是想着,父母还没老,父母还健康。冬天从没留意父母亲穿的是否温暖,居处是否暖和。夏天,也没有考虑过父母是否感到凉爽。我们总是不知道,父母什么时候思维缓慢了,什么时候不喜欢吃硬饭了,什么时候穿衣的时间长了。人们总是觉得父母之恩能日后报答,孝敬父母来日方长,可是当发现父母出现状况时,却往往是为时以晚。皋鱼向孔子哭诉那句:“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数千年来不知感动了多少忠臣孝子,却也道尽了多少为人子女的遗憾终生与追悔莫及。
现在,父母年纪大了,自己也独立了,我很自觉给他们多点关心。无法陪伴在他们身边的时候,多与他们通通话,这也许是给老人最上佳的保健品。特别是节日,不只是父亲节母亲节,有机会放下工作与父母团聚,能亲手挑一件礼物代表送给父母以表心意,这也许是行孝的其中一种表现吧。特别是离家久远了,见面时提一袋子的钱送爸妈,还不如送一件汗衫更显情。哪怕爸妈不会主动告诉你他们的生日。哪怕他们每次都嗔怪你乱花钱买东西,却又满脸笑容收下。哪怕你没有多大经济能力,只是送条围裙给妈,送双拖鞋给爸,他们口上不说谢谢,但心里一定是无比欣慰。因为他们心里都有个标准:儿女孝顺。不论金,只论心。
同一件事情,只要你花心思去多做几次后,就会成为习惯,以节日之名向父母表达爱意,慢慢地你就会发现用心去选礼物过程也是一种享受,所以我习惯坚持在每一个节日为父母挑选一件礼物,亲手奉上,说一句“节日快乐”。而且一旦要买,就买好的,选品牌的。我懂得,父母操劳一生,经历了“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生活,他们没有我们年轻一辈那样舍得花钱,所以要买名牌子,让他们也享受一下改革开放的成果。牌子并不代表炫耀,但却代表实打实的质量,胜在穿着舒服。花半个月工资给爸爸买一件羽绒服,再花一个月工资给妈妈买一双名牌鞋,是最为正常不过的事情。只要我有能力,我就会这样买,尽管父亲既不是老板,也不是什么高官,并不需要借由这些名牌来显示尊贵,但我喜欢这样表达节日,因为我的概念里,节,就是爱。
今年回家过年,我送了一件“雪中飞”牌羽绒服给爸爸,妈妈一把帮爸爸摆弄一边高兴地说:“看,穿上去就像给你爸量身订做的一样,好看,好看。”那时的爸爸连眼睛都笑成一条缝了,满眼的幸福,仿佛一睁大眼,幸福就从眼中流走。
亲人是一辈子的,但也只有一辈子,行孝应该是常态,爱必须在表达在当下,孝悌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在百行孝为先的文明古国,父亲节和母亲节,总是比圣诞节情人节要强。
谭雅云这篇稿件发给我之前也没有经过任何修改,09年写的稿件,是怎样就怎样,万不能修改,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改变他远去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