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铁血魏晋南北朝>第五十章 北伐中原 下

(加我微信公众号“猎户星座”可以免费收到手机推送的历史故事哦。)

上次说到史家对王玄谟拿布匹在敌占区强换民众大梨的行为相当不屑,但仔细看《宋书.王玄谟列传》感觉这位将军并不是那种假公济私,贪图钱财之人。其实如果后世的读者们能站在王玄谟立场,把自己的心境完全放到那个战乱的年代来看一看这个事件,就应该很好理解王玄谟的做法了。

大军北伐,最缺少的就是粮草。翻看史书,兵荒马乱之际,军队补给最经常的做法就是就地抢劫,如果遇到反抗,一般则是先杀人,再抢粮。不往远处说,就看拓跋焘进攻统万城,哪一次不是在统万城附近抢劫,可史书却没记载什么民心尽失。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绝大部分被抢劫的人都身首异处了,或者和抢劫者同流合污,一起去抢其他人(历朝历代流民的暴乱基本就是遵循这一模式,于是流民队伍才会像滚雪球似的膨胀)。民众已不存在,又何谈民心尽失呢?

用布匹去换大梨,站在民众立场看可能存在不公平,一匹布本来只能换200个梨,可你却换800个,于是乎民怨沸腾;可从王玄谟角度讲,拿这些大梨本来是不需要任何布匹的,只要把这些民众全部杀掉,不仅得到大梨,还有血淋淋的人头向上司报功,说是前线大捷,杀敌多少多少云云,当然也没有民怨可以沸腾了,只一个“杀”字就解决了所有问题。

但是,我们的王玄谟却让军士背着大量的没有军事价值的布匹去和敌占区民众换取粮食等物资。当我们理解到当时的状况,我们还能责怪这位将军假公济私,贪图钱财吗?不,我们不仅不能责怪他,反而要为王玄谟在那样一个乱世里保持一丝做人的良知而点一个赞。

不过这种有着高尚品格的将军,在杀伐决断上往往瞻前顾后。刘宋东线主力围困滑台时,军队将领们建议王玄谟发射火箭,烧毁滑台城中的茅草房,可王玄谟说,“这都是我们的财产,为什么要烧掉?”结果北魏士兵撤掉茅草,挖掘洞穴住了进去。史书如此记载,只不过是为王玄谟的“贪财”再加一个注脚。

可是一个远征的将军,要那些茅草有什么用?如果来个头脑风暴,把王玄谟的话改两个字变成,“这都是百姓的财产,为什么要烧掉?”一个爱民如子的仁义大将军就跃然纸上了。

不管怎样,从军事角度来讲,王玄谟真是贻误战机,优柔寡断。滑台久攻不克,天气渐渐转凉,形势在向着有利于魏军的方向发展。拓跋焘在年初先发制人的“悬瓠攻防战”用空间换时间的战略起到效果。

早在刘宋军队大举北上之时,北魏群臣就劝说拓跋焘派遣兵力南下阻挡宋兵,并争取时间抢救黄河南岸的粮食、布帛。拓跋焘却说,“现在正是夏季,战马还没养肥,南下作战对我们不利。如果宋军不断北上,我们就算退到阴山也没什么可怕,我们本来就是穿羊皮裤子的嘛。只要拖到十月,我就没什么可以忧虑的了!”

话虽这样讲,看到滑台守军成功阻击了刘宋主力的攻势,拓跋焘不禁大喜,公元450年9月,就安排太子拓跋晃驻守漠南,提防柔然突袭,自己则征召各州郡士兵5万兵马,分别补充到各个方面军,进驻黄河北岸,随时准备发起反攻。

困顿在坚城滑台下的刘宋军队当然嗅到黄河北岸异样的气氛。归王玄谟节制的将军桓护之已经率领部分舰队越过滑台,西进到滑台以西120里的石济,当他得知拓跋焘正在黄河北岸集结军队时,急忙给王玄谟建议,“当年先皇刘裕灭南燕战役围攻广固之时,战况之惨烈,军士死亡之众,比现在更甚。如今军情十万火急,怎能再顾及军士的生命?必须发起狂攻,一举拿下滑台,然后立即屠城,准备防御北岸正在集结的北魏大军的进攻。”

桓护之的建议听起来残酷之极,可在当时北魏大军集结黄河北岸,战云密布之时,却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对策。可惜刘宋军队浪费了太多时间在坚城滑台之下,此时北伐大事已经去矣。

冬10月,拓跋焘集结军队来到枋头(黄河北岸渡口,斜对滑台),派关内侯陆真带领几人,趁着夜色穿过宋军包围圈,进入滑台城。滑台守军得知援军到来,山呼万岁。陆真登上城头,观察宋军阵地情况,然后辗转返回拓跋焘大帐汇报。在摸清王玄谟虚实后,拓跋焘率军渡河,号称百万大军,一时间魏军战鼓雷动,响彻天际。

事已至此,王玄谟没有办法,只有慌忙撤退。北魏军展开追击,杀死一万多人,宋军丢弃的辎重堆积如山。此时驻守碻磝的萧斌准备派遣沈庆之带领五千兵马去援救王玄谟,沈庆之却说,“王玄谟士卒身心疲惫,士气不足,我们必须有几万部队才可以稳住前方溃散的局势,如果只是派五千兵马,于事无补。”萧斌坚持要沈庆之去,正巧王玄谟已经逃了回来,此事才作罢。

萧斌见王玄谟只剩下光杆司令,要斩杀他,沈庆之阻止道,“佛狸(拓跋焘小名)威震天下,率领百万大军南下,王玄谟怎么是他对手,现在正是国家危难,用人之际,斩杀战将削弱自己,不是好方法。”于是萧斌才停手。

那个已经西上的刘宋将军桓护之算是被王玄谟害苦了,滑台一溃败,魏军用王玄谟丢弃的大船,用铁链锁住,在黄河上建立三道封锁线,以阻挡桓护之退兵,桓护之统领的水军立马成了一支


状态提示:第五十章 北伐中原 下--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