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都市现代>凤舞隋末>第四百四一章 新朝政体

黄娜虽然近日都在忙着整训军队,但对于今日可能出现的情况却是早有心理准备,见以房玄龄为代表的天凤军文臣队伍们拿着《东华时报》过来,也就知道是时候给他们一个准确的答案了。

当即便也笑道:“继行杨隋之三省六部之制,如何?”

这三省六部的制度,可以说是一套组织十分严密的中央官制,它初创于隋朝,后来又完善于唐朝,此后一直施行到了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

其中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

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隋初起始便设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各不同时期的统治者做过一些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的调整和补充。

先来说三省的设立,如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称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

汉光武帝刘秀在尚书台设三公曹、吏曹、民曹、客曹、二千石曹、中都官曹等六曹尚书,为六部前身。西晋时,有吏部、殿中、五兵、田曹、度支、左民六曹,属尚书省。

隋文帝在中央设立三师、三公、五省(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和内侍)。三师、三公只是一种荣誉虚衔。五省之中,只有尚书、门下、内史三省才是真正的中枢权力机构(秘书省掌图书典籍,职任较轻;内侍省掌侍奉宫掖,委以宦官)。

简而言之,三省为中央决策和政令发布机构,同时也具有审核与督查、执行的权力,谓之:令出三省!

而隋文帝定六部制度,初沿北齐置都官,主官为尚书;次官,杨广定为侍郎;设吏、礼、兵、度支(后改为户)、都官(后改为刑)和工六部,与诸寺、台分别处理各类事务,每部设尚书为最高长官,总管本部政务。

与此六部也是负责执行政令的行政单位,负责实施以及反馈中央政令,谓之:律行六部!

当然了,此时此刻,房玄龄等人可不知道三省六部制度是如何在唐宋元明清这些朝代演变和进化的,自然也不知道这个制度在后来的朝代中有了那些增益或走过什么弯路,因此他们的所闻所见,这个制度比之从两周(东西周)到春秋战国,以及秦汉三国至南北朝以来的政治制度而言,是目前看起来最为先进的制度了,所以当黄娜提出“继行杨隋之制”后,不少人自然是下意识的点头认可。

可是,这些人里面自然不包括房玄龄这个从龙最早之士,便也听他道:“昔日玄龄于高密,也曾多次参与军中机辩之会,如今观此时报亦见端倪,还请元帅不吝指教,与我等解惑才是!”

这房玄龄所提到的“机辩之会”,实际上也就是指的是天凤军军官内部的“茶叙辩论会”,是黄娜用来对军官们进行基本逻辑思维训练的手段,而对于未来天凤军建政之后的治国理政的方式方法,自然也会偶有涉猎,不过像是房玄龄他们这帮文人因为加入得较晚,所以对这方面的东西自然也就知道得较少,毕竟近来一段时间天凤军的活动都是以战争为主,可是真没有太多的高密时间来研究这个。

不过,说到底对于未来一旦建国成功,到底这新的国家要施行什么制度、采用什么政体,这些问题其实早就在当初舅侄俩还在幽幽谷玩泥巴的时候(指的是当初搞吕瓷),就已经定下了大致的方向,这些年又经过不断的讨论和完善,自然早就已经确定了下来,如今随着《东华时报》的刊印,自然是要板上钉钉的决定下来才是。

不过在这《东华时报》的创刊号上,对于未来政体却是并没有过多剧透,只是大致提到了未来肯定是要施行科举制度,搞逢进必考,然后还要走童生、秀才、举人、进士的流程,并提到了未来通过科举进入国家政治体系的士人需要进入国务院下属的政务司深造学习才能正式任官任职,并列举了这些政务单位分管着律法、商业、农业、工业、国防、外交、审计、教育、公安、财政、建设、水利、医药、资源、交通、航海、航天、秘书等等。

结果就是相当于给大伙剧透了一下,未来的国家政体有一个应该是相当于“六部”的“国务院”,而这个“国务院”涉猎却是极广,光是明面上就已经管着十八个直属的政务衙门,且从每个衙门的名称上可以看出它们各自负责的业务非常的精密与细致。

你看,十八个政务司,排在前六的分别是律法、商业、农业、工业、国防、外交,几乎涵盖了原六部衙门负责的项目,然后排在中间的审计、教育、公安、财政、建设、水利,又是对六部衙门所持权柄的进一步细化,至于最后的医药、资源、交通、航海、航天、秘书,虽然这些政务司的名称大致也能让人望文生意的猜到它们涉及的政务主要是什么方面,可这些衙门的职责和业务范畴却以超出了六部原有的职能划分。

当即黄娜也不啰嗦,便也直言道:“不错!有关于未来新朝之政体,本帅与监军早有定计,此政体本帅称之为:三院一阁制!”

随即,黄娜轻拍手掌,执星官吕星娇便也拿出早就准备好的图谱悬挂起来,而黄娜也拿起教


状态提示:第四百四一章 新朝政体--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