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朱允炆看来,自己最大的功绩不是开拓东北,也不是威压蒙古,而是进攻倭国,因为倭国有他最需要的东西,那就是金银。
金银饥不能食,渴不能饮,不应该是一个君主关注的东西,这是朝臣的主流看法,所以在征倭开始的时候,他们很害怕皇帝会变得贪爱财宝,穷兵黩武,进而一发不可收拾。
不过幸好,皇帝征调大军,登陆倭岛,洗劫财富,最终所得除了将士封赏、百官俸禄外,其他都放在交通银行作为纸币储备,或者铸造成金币、银币,并没有用于个人享乐,百官才放了心。
朱允炆做这些,都是有目的的。
在他看来,华夏之所以数千年发展缓慢,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金银的缺乏,这严重制约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至于唐朝的会子、宋朝的交子,只能说是一种变通手段,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所谓商品经济的逐步发展,就是可以交易的商品范围逐步扩大的过程。而每一类可交易商品的出现,都会扩大经济规模,比如后世的房地产行业。
通常来说,后世将经济划分为三大产业,即农业、工业和服务业。
农业,是人类的生存基础,是最初可以交易的商品,但受制于自然条件,农业生产的规模增长速度极慢,甚至可以认为是停滞的,在这种情况下,合适的货币总可以找到,比如贝壳、铜钱等等。
工业,是人类对自然的改造,通过各种物理、化学等等反应,将之前弃如敝履和平平无奇的物品加工成熠熠生辉的工业品,从这个角度来看,工业生产的极限几乎是不存在的,因此工业所需要的货币数量也是不可想象的,反过来,如果没有足够的货币,工业发展也是不可能的。
西方引以为傲的工业革命,实际上还是依托于美洲发现的大量金银,虽然地理大发现的强国西班牙、葡萄眼并没有成为工业强国,但他们却是后起资本主义国家英法等国最大的市场,他们创造了需求,因为他们拥有足够的金银。
至于服务业,则是人力资源的货币化,其所需要的货币数量更多,这也是后世发达国家服务业发达,人力昂贵的重要原因。
在朱允炆看来,大明的经济规模、技术水平、知识储备已经足够了,唯一的问题是缺少金银,缺少大量的资本注入。
而此刻,所谓的地理大发现尚未开始,大量金银流入自然无从谈起,所以朱允炆只能当个先行者,亲自动手了。
某个哲人说:“资本主义来到人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的悲哀,但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
但是货币太多了,也不是好事情,很容易出现通货膨胀,这一点,在另一个时空,表现的非常明显。
因为明清时期的白银流入,导致物价上涨,而官员的俸禄数百年都没有变化,导致清廉的官员更加困苦,客观上让官员们找到了贪污的理由。
而鸦片战争的起因,则是林则徐的奏章:“鸦片流毒天下……,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白银外流导致物价下跌,则同样的产品只能交换更少的白银,因此无形中增加了百姓们的税负,因为百姓完税是用白银计价的。
对于这个问题,朱允炆也有考虑。
金银流入,粮价会迅速上涨,这一点从童海龙从美洲带回大量金银产生的后果,就可以看的出来。
为了降低对粮价的影响,朱允炆决定增加从安南、占城、吕宋等地进口粮食的额度,这样不仅可以平抑粮价,还可以削弱安南、占城等地的战争潜力,也会降低后期占领的难度,因为当地百姓获得了好处。
实际上,朱允炆并不需要做的这么明显。
因为江南粮价高了,自然会有人盯上安南、占城的低价粮。
只不过,到安南、占城买粮,风险有点高,恐怕会付出生命的代价。
而对于这一点,朱允炆命令张辅提供一切便利条件,保护商人的安全,即使发起小规模的战争也在所不惜。
在这种情况,张辅当然不愿意触怒胡家父子,当然如果他们不识相,就另当别论了。
不过为了让商人们放心,朱允炆发明了一种特殊的证件——武装证。
武装证代价不菲,但收益也很诱人。
拥有了武装证,商人可以招募人手,可以购买武器,可以请求军队指导,甚至可以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请求当地驻军协助解决。
风声传开,京师、苏州、宁波、福州、安海城的商人,立刻沸腾了,这是他们一直梦寐以求而不可得的东西啊!
拥有武装证,那么就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了啊!
......
建文十年的漠北形势,对大明非常有利。
在洪武和建文两朝的持续打击下,蒙古人已经完全放弃了漠南,而大明的绥远都司、热河都司已经逐渐稳固。
其中绥远都司建立较早,经过平安、瞿能、宋瑄等历任都司的刀兵教育,绥远附近的部落逐渐习惯了大明的统治,大明为他们划定了操场,不许越界,也不许私下争夺草场,同时他们还要服从大明的征召,违令者杀无赦。
而热河都司虽然建立较晚,但都司张瀚北却是个狠人,其名字在热河一带,可以止小儿夜啼;麾下的黑甲骑兵更是野蛮凶狠,冷血无情,其统治下的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