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都市现代>建文天下>第一百一十二章 决定

朱允炆的命令送到武学和护卫军之后,陈迪和景清立刻派人召集相关人员,进行讨论。

傅友德坐在参谋室里,指挥学员挂上了地图,然后宣读了朱允炆的命令,让大家开始讨论,自己坐了下来,倾听着大家的发言。平安、盛庸、陈质、宋瑄都有些兴奋,因为朝廷决策一般不会到他们这个级别的军官,瞿能倒是比较平静。

看着这些意气风发的年轻军官,傅有德很是羡慕。从这次皇太孙的决定来看,他知道自己永远失去了上战场的机会,在这一瞬间,他有些失落,同时也如释重负。在武学这一年来,自己似乎被人遗忘了,连朱允炆都没有来看过他几次,但傅友德心里清楚,如果不是在武学,恐怕自己活不到今天。朱元璋如此决绝的处理了蓝玉等人,处理掉自己根本不费吹灰之力,至于理由,随便找就可以了。想到这里,傅友德端正了心态,自己安心做个参谋人员吧,为皇太孙出谋划策,也算报了他的保全之恩。

想到这里,傅友德站了起来,道:“殿下的命令大家都看到了,本将军是这么考虑的。首先我们分析蒙古军的意图,其次分析我军的对策,我军的对策分为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燕王痊愈,可以领兵出征,一个方向是燕王无法领兵出征。然后我们把这些讨论串起来,上报给殿下。”

陈质首先发言:“末将久驻大同,这次蒙古军的行动确实反常,近五年来,大同周边几乎没有蒙古人出没。末将认为有可能蒙古结束了内乱,重新统一起来,也有可能得到了西方瓦剌、土尔扈特等部的支援,所以末将认为不能等闲视之,末将估计他们的目的应该是为了骚扰绥远城的建设。”

平安点头道:“末将不是完全同意陈将军的说法,蒙古人此次出击说明内乱已平,但是其目的未必在绥远城,说不定是为了诱我军出塞,伺机歼灭我军。”

盛庸想了想道:“末将没有和蒙古人作战的经验,很难判断,但末将倾向于平将军的说法。”

三人说完之后,都望向了傅有德,傅有德笑笑,看了一下瞿能:“瞿将军,你呢?”

瞿能站起来道:“末将也倾向于平将军的说法。”

“好,我们就分别来分析,如果敌军目标在绥远城,我军该如何应对?”

......

三天之后,朱允炆收到了武学的推演回复,武学的推演倾向于蒙古军是为了诱我军出塞,如果燕王痊愈,建议让其领兵出塞,与之决战;如果没有痊愈,则建议敛军守塞,同时加强大同军的力量,保证筑城成功。

武学并没有提出傅友德出塞的建议,说明傅友德明白了自己的意思,没有强出头,这一点朱允炆很满意,同时也有些慨叹。

徐辉祖等人的回复半个月之后也送到了朱允炆手中,他们的建议是加强大同方向的防卫,和自己互为犄角,确保筑城成功,并不建议燕王出塞。王度还令人给朱允炆带了口信,建议趁机将燕王留在京师,不让其返回封地。

朱允炆发现自己并没有得到更多的建议,还是要靠自己选择,该怎么决定呢?想了想,不由的往燕王养病之处而来。

燕王重病,朱元璋将其安置在乾清宫旁边的景仁宫,方便照看。朱允炆到了景仁宫,因为燕王见了他经常发疯,所以门口的侍卫也跟了进来,准备随时保护皇太孙。

燕王这时候正在看书,看到朱允炆进来,微微一笑,放下手里的书,但并没有站起来,道:“允炆,今天来看我吗?”

朱允炆躬身施礼,道:“王叔,允炆今日来是看看王叔身体是否好些了?”

朱棣笑了笑道:“允炆,王叔老了,身体不如以前了,如今只是勉强行走,恐怕再也无法驰骋疆场了。”

朱允炆想了想道:“允炆今日来见王叔,是希望王叔相助。”

“何事?”

“还是上次的事情,如今缺乏大将自北平出塞,允炆本属意王叔,王叔可能支撑?”

朱棣右手轻轻敲了敲腿,道:“允炆,王叔身体没有恢复,恐怕帮不上忙了。”

“那王叔有什么人选建议吗?”

朱棣沉思了一下,道:“允炆,叔叔盘算了一下,恐怕只有冯胜、傅友德可以,但这两人不可轻用。”

“那宁王叔或者曹国公李景隆呢?”

朱棣轻轻笑了笑道:“他们两个都是以谋略著称,出塞作战最重要的谨慎、大胆还要勇敢、坚毅,他们都不是很适合。”

朱允炆点头道:“王叔高论,允炆记住了。”

之后朱允炆就不再问军事上的事情了,而是和朱棣谈起了家常,朱棣也微笑应对。约莫聊了两刻钟,朱允炆告辞而去。

朱棣并没有起来相送,而是微笑着目送自己的侄子走出宫门,然后发出一声轻微的叹息......

朱允炆走出景仁宫,回头看了看巍峨的宫殿,觉得朱棣也挺正常的,思路清晰,见识深远,确实能帮自己的大忙,这个人如果留在京中给自己做智囊也不错,可惜也只能想想算了。

朱允炆再召集了齐泰、黄子澄、方孝孺、卓敬和李景隆,经过仔细思考,向朱元璋上了奏折:任命徐辉祖为征北将军,宋晟为副将,出兵绥远,筑城;长兴侯耿炳文坐镇西安,以为后援,铁铉调任陕西布政使,负责督办粮草;太孙护卫军指挥使瞿能调任山西行都司都指挥使,四川行都司都指挥同知陈瑄调任山西行都司都指挥同知;曹国公李景隆坐


状态提示:第一百一十二章 决定--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