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大明血裔>第一百七十九章 流兵即为贼

臣洪山城城主匡寅急报,孟养之败军涌入洪山城,夺百姓之口粮,辱百姓之妻女,洪山城前夕以征粮数车于前线,如今百姓口粮全无,妻女不保,被逼造反,敢问大王,洪山城之百姓可算缅甸国之百姓?

匡寅这篇文章模仿汉人的文体,写的极其蹩脚,但是他的主要目的当然不是展现文采,就是要把洪山城百姓造反的黑锅交给败军来背,只要朝廷的人认定了此事,那么就没人再追究那些百姓为什么没了粮食,也就没人追究匡寅多收粮食以充己用的事实。

果然,急报到了朝廷,蟒猛自也被逼的没话说了,要是再这么下去,让这伙逃兵逃到别的地方,到时候百姓全都得让他们逼反了。

所以他立刻同意了手下大臣的意见,兵剿灭逃兵,并且开始加收赋税,因为仅凭粮仓的余粮,根本不可能支撑到他们打完这一仗接着打下一仗。

而另一边,程孝廉正式打出了自己的旗号,大明咒难军,咒水之恨,血债血偿。

消息也传回了王都,蟒猛自只觉得头都大了,这支大明咒难军早不来晚不来,偏偏赶到这个时候来,要是在两年之前,蟒猛自亲自上阵平定他们,但是现在,他可不愿意出王都阿瓦城,他是弑兄自立的,难保出去之后城中冒出个兄长的儿子来,到时候他名不正言不顺,前有大明军,后边也断了粮,这仗还怎么打?

程孝廉挂出了大明咒难军的旗号之后,有些担心阿瓦城的阮清廷和手下的缅甸士卒人心浮动。

但是阮清廷唯一的儿子已经被他们害死了,荣华富贵没了传承都成了过往云烟,他根本不在乎程孝廉到底是叛军还是大明军,只要跟蟒猛自有死仇就行。

至于程孝廉手下的缅甸士卒,军心确实有些浮动,但是很快又都平息了下去,现在每个月的军饷按时送,数目也是以前的三五倍,就算投诚回去了,那些上司不会拿着他们人头去领赏么?就算不去领赏,也保不齐以后清算,就在这里待着也不错。

而且最近的几场胜仗,也让他们觉得王都的精锐不见得是自己的对手,那么自己为什么不能去王都做精锐?只要程将军在缅甸建了国,他们还不都是精锐?

至于守护国家守护大王那种话,平时喊喊口号就好了,谁要是当真了,那可就真的是脑袋进水了。

君王的赋税一年比一年重,国家更是没给他们说过一句话,谁也不会觉得国家没了他们会过得有多差,既然这样,那为什么还要守护,要是让程将军当了大王,没准大伙都能过上好日子。

他们国家没有儒家忠君爱国的信念,有的不过是佛教,大多数人相信所以甘愿受苦,认为乃是前辈子做的孽这辈子来还,但是当好生活摆在他们面前的时候,自然会觉得上辈子做了好事这辈子终于能达了。

所以波动很快便平息了下去,因为他们没有理由反叛出去,他们的家人都在贤礼城之中,所以他们的家园都在身后,而不是在面前。

当程孝廉听到了洪山城大乱的时候,心中也是十分痛快,当即命令大军休整,并且开始补充兵源。

那些新兵也算是见过世面了,可以补充进老兵的队伍了,又开始了新一轮征兵。

当孟养城的人听说了程孝廉他们打败了三万王都派来的精锐军伍,全都是惊叹之色,塔乌更加坚定了和程孝廉合作的决心,她拿出了城主府的银子交给了程孝廉,说明了以资军用。

塔兰生没有搜刮多少民脂民膏,但是他的前任给他了留下了丰厚的家底,让他这么多年没有搜刮依然剩下了大批银子,而这些转来转去终于落到了塔乌的手里。

塔乌明白,银子在她的手里只是银子,但是交到程孝廉手里才是母子安稳的保障,况且现在这种情况,程孝廉要是想动手抢他的银子,比抢那几大家族的银子难不了多少。

而这个时候,因为北方的战乱愈演愈烈,吴三桂未雨绸缪,开始加收赋税,不少汉人和苗人从边界涌入贤礼城之中,这些人肯定是买不起田地的,要不然也不可能逃难过来,不过程孝廉定了规矩,当兵的人没人先分三亩田地,有了三亩田地,便能养活三口人,所以不少人选择了投军。

不过选拔的制度很奇怪,先是南镇府司挑人,然后才轮得到北镇府司和孟轲,最后才是新兵。若是连新兵招兵处都不收,那就只能去辅兵那里报道,不过那样的话一人只有一亩半的田地,不管怎样,也算是有个立身之所,如果没什么天灾人祸,一亩半地勉强能养活两口人,吃不饱是肯定的,但是这年头有口吃的就能活命,逃难的人谁还奢望能吃饱?

阮清廷的消息也传了过来,阿瓦城的蟒猛自已经决定出军剿灭逃兵和反民,这次出军一万人,但是粮草充足,虽然各地都有怨气,不过不会影响大局。

程孝廉也知道,但凡是有一线生机,谁也不愿意去做反民,因为一旦造反变没了退路,最后的结局大多是被人砍了脑袋,甚至还要连累亲朋好友子孙后代,洪山城的百姓是实在活不下去了才造反,别的地方的百姓还有活下去的希望,当然不会造反。

就在匡寅送出急报的第三天,粮仓和城主府统统宣告失陷,匡寅也不得不乔装打扮带着家人躲了出去,才免去一死,但是洪山城的情况已经恶劣到了一定的地步,没有人官管,没有安全的地方,若是抢不到粮食,就得饿肚子甚至吃人肉,到了这个时候谁也


状态提示:第一百七十九章 流兵即为贼--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