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江南制造总局花费了李鸿章极大心血,是他想在事体上更进一步的尝试,制造总局的筹建和扩建工作他都做得极为用心。
……
1405年,一支由260多艘海船组成的庞大船队,在郑和的带领下,载着2万多人,航行13万多海里,向沿途30多个国家和地区传播了中国造船业的光荣。87年后,哥伦布才带着3艘小型的轻快帆船和87人,开始了西方国家的第一次远航。但郑和带着浩浩船队从西洋航行归来之后,中国的造船业陷入了300余年的沉寂。
作为一个拥有3万公里海岸线的国家,中国的海上实力曾经令人瞩目。郑和七下西洋被视为中国航海事业的盛极阶段。但此后明统治者并没有在此基础上继续拓展,相反停止再造出海大舟,并实行更严厉的海禁政策,“寸板不许下海”。
个中原因为何,后人却是不甚明了,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国的航海事业从此由兴转衰。中国的国运衰落也从海上开始。1840年,西方殖民主义者以坚船利炮从海上打开了中国大门,自此挂着外国旗帜的军舰在中国的领海和内河横冲直撞肆无忌惮。
江南制造总局,是江苏巡抚李鸿章所做的一次洋务尝试,目的便是让闭关锁国已久的大清王朝在造船等近代工业上跟进西方列强的脚步,起码不至于被西方列强甩得太远,从后来的历史上看效果还是极为明显的。
只是让人可惜的是,就在洋务运动开展得轰轰烈烈之时,洋务派领袖恭亲王在政治上却遭受重大挫折,使得原本红火一片的洋务运动,难免蒙上一层让人不喜的阴霾。
……
对于京城发生的突然变故,南方汉人督抚集团有自己的理解:
自咸丰帝驾崩后,外朝之权皆归六爷(奕)矣,于是有叔嫂之争。四年三月之事,除议政王之衔,以示裁抑。此中机括,不问而知为那拉后之以孝贞(慈安)为傀儡,共削恭王之权,以儆之也。
通过安插在京城的探子,还有恭亲王本人亲自述说,南方汉人一干督抚也明白了事情经过究竟如何。
一日恭王奏对时,忽不自检而起立,此则大背朝廷制度。凡臣工召见,不许起立,特立此制,以免臣工或有异常之举,危及皇帝。太监禀知太后,慈禧大声呼助,说“恭王起立,恐有异志,以危两宫”。侍卫闻之入内,引恭王而下,乃下一谕旨,言恭王侵朝廷大权,滥举妄动,罢议政王之位,开去军机大臣及其他宫廷要职,总理衙门之差亦撤去。
南方督抚对此流言却是不以为然,恭王奏对时一般都是起立的。这道子虚乌有的流言,也许是来自于奏对失仪传闻的夸大。
总之,两宫太后慈禧同慈安合作,削掉了恭王奕的议政王头衔。并使奕明白,他是两宫太后的臣下。生杀予夺之权,均操纵在两位年龄比他小的年轻女子手中。搞得好,可以合作;搞不好,下场可悲。
这是慈禧对奕的一次政治试探和政治较量。试探的结果,全部剥夺奕权力显然时机不够成熟;较量的结果,说明慈禧确实握有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力。
奕再也不敢小觑慈禧,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其他王公大臣则更是俯首帖耳、心甘情愿地拜倒在慈禧的脚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