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都市现代>相宝>第320章 宋代点茶
水的一张打银壶,放置在炭炉上。

这时,她才开始捣茶,也就是碾茶。

卢灿在旁边帮衬,六人面前的茶盏,用清水涮后,放在另一尊炭火上烤干,这是宋代点茶中的烘盏。这六只茶盏,全是润馨瓷器出产的仿龙泉窑的天青盏。

可惜,他们依旧没有注意到这些,各个正襟危坐,认真的欣赏温碧璃的碾茶。

等卢灿将六只茶碗烘干,那边温碧璃的碾茶已经差不多。他又从长案一侧拿过罗筛及瓷盘,放在温碧璃的面前,准备筛茶。

温碧璃将瓷臼中的碎茶倒在罗筛上,双臂轻轻抖动,颗粒橙黄的茶末,如丝般落在青花盘上,约有一钱茶末。

银壶咕噜,水刚好烧开。

此刻,进入宋代点茶工艺的关键——候汤、击拂。

温碧璃用木平铲,将瓷盘中的茶末盛起,倒在一旁的茶壶中,然后拎银壶,注水。

沸水浸润碎茶后,停止注水,用一根青色瓷棒搅拌,待水茶混合均匀后,再度注水,至满。

宋代点茶,所用的是茶末,所以茶汤上色上香很快。

一股淡淡的烤茶香味,弥散在船头,经久不息。

此时可以注茶击拂了。

温碧璃又换工具,她拿在手中的是一种竹制茶具,名曰茶筅。单手执壶,往茶盏中注茶水,另一只手则不停的用茶筅击打茶水。随着茶水注入、茶筅的击打,茶盏中的香味瞬间变得浓郁,同时茶盏中升起一层细细的白沫。

细小的白沫,飘荡在茶碗上,并不沾黏碗壁。

这下,有人终于惊讶的咦了一声,是田中信木。

宋代最高级的饮茶艺术是“斗茶”,斗茶集中体现了宋人品茶的所有技艺。斗茶又称茗战,对用料、器具及烹试方法都有严格的要求,以茶面汤花的色泽和均匀程度、盏的内沿与汤花相接处有没有细沫的痕迹来衡量斗茶的效果。

为什么东瀛人追捧耀州瓷,其次为吉州窑,再次为龙泉,就是因为这三家窑口中精品茶盏,在东瀛茶道中,有着不沾沫(又称不咬盏)的特色,因此为尊。

润馨瓷厂仿制的龙泉青瓷,虽然达不到“过水无痕”的斗茶茶盏的最高境界,但不沾水沫还是能实现的。

田中信木精于瓷道鉴定,同样精于茶道,刚才他被温碧璃一套花哨的点茶技艺弄得有点懵,看得心旷神怡,忽略眼前的茶盏。

现在,他终于注意到面前的瓷盏,似乎也不是凡品——不沾水沫,对瓷器的釉面要求非常高,在东瀛,也仅有几家瓷器工厂可以实现。

顾不得失礼,他双手捧起自己面前茶盏。

这茶盏,有轻微的压手感,表面青釉有很强的玻璃质感,温润,淡淡的青色,雅致素净。他将茶盏倾覆过来,底足为白地圈足,可见瓷坯,细密柔润。再度屈指轻弹茶盏壁,叮的声音绵长清脆。瓷器有铃声,质地很平均且稳定。

再看看碗底,篆书“馨”字圆款。

心头大震,这是润馨瓷器自己的产品?他们的水平这么高?

刚好此时温碧璃斟茶来到他的面前,他只得忍住心中疑惑,放下茶盏,低头,恭敬的感谢茶艺师的奉献。

卢灿将他的表现尽收眼底,心中大畅,“来来来!大家一起尝尝我们的美女茶艺师手艺!”

“感谢维文的盛意,感谢温小姐的精彩演绎!”

长泽茂同样精于茶道,刚才温碧璃的一套手艺,他能看懂其中的妙处。不停的将她演绎的宋代点茶,与东瀛茶道比较,竟然发现,两者在茶艺流程上,有着很大的异曲同工之妙。

嘿嘿,卢灿的这套宋代点茶,来自于后世武夷山茶道大师陈建华。而陈建华大师花费二十年经历,参考东瀛茶道的技艺特点,同时又翻阅无数文本记载,终于恢复宋代点茶工艺。

既然参考东瀛茶道,那两者必然有很多共通之处。

一盏三口,一口浓香二口甘,三口回味意绵长!

长泽茂意犹未尽,看了看茶壶,可温碧璃没有再度斟茶的意思了。

没了?没了!

宋代点茶,只有头汤,没有二茶三茶之说。等大家喝完这盏茶之后,温碧璃开始收拾茶桌。(宋代点茶技艺,我曾经品味过一次,太震撼,至今回味)

辛苦半天,每人一茶盏,喝完后,走人!

“太精彩了!”长泽茂合掌长叹!

田中信木却站起来,对卢灿一躬身,继而又对准备离开的温碧璃鞠躬,“请问,我能欣赏这套瓷器吗?”

嘿嘿,主动上钩啊!

卢灿辛辛苦苦准备一套,不就是为了这一刻吗?

虽然有自信,去瓷厂后依旧能让他们合作,但没有这种效果震撼,不是么?


状态提示:第320章 宋代点茶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