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都市现代>相宝>第297章 文献大成
是简装版,桑皮纸封皮,灰色调,封皮中间墨本楷书四个大字“文献大成”!

右侧是小楷“一东”,下方是墨笔楷书“第三百九十一卷”。

“这……这是《永乐大典》的初稿?不是说毁于正统十四年的金陵文渊阁大火了吗?”

这本书真的让卢灿惊到了!

如果说《永乐大典》正本的存世还有一线希望,那《文献大成》就是传说!

永乐二年,明成祖朱棣为消除“靖难之变”的影响。

他是以武力从侄儿手中夺得帝位,这在程朱理学盛行的当时,很多朝臣和知识分子都认为是倒行逆施。

朱棣认为编撰群书可以把大批知识分子置于中央政府的直接控制下,埋头于断简陈编之中,可以使他们钳口不言,无暇多问政事。

他想要的是一套旷世之书,来宣扬自己的文治武功,为此,安排总撰修官解缙统筹全局,安排国子监祭酒胡俨为总裁官,统筹全局,开始撰修这套震古烁今的鸿篇巨制。

可惜,聪明绝世的解缙,通晓天文地理的胡俨,两人都没能摸透大帝的心思。

他们组织了一百四十七人,花费一年多的时间,编出一套五百四十九册的《文献大成》。于永乐三年孟月呈交给成祖朱棣。

朱棣一看,哟呵?这么容易就编完了?那我的心思不是白花了?

内容正确,政/治不正确。

解缙和胡俨两人的心血自然是白费了。

大帝一句话“所纂尚多未备”,将一百五十人一年多的心血,全部白费。

两人聪明一世,可最终还是未能明白永乐大帝的心思。

永乐三年夏,朱棣再度责令重新编修大典。这一次,他派出绝对心腹,黑衣宰相姚广孝(道衍大师)为总撰修,组织大批人马,参与此事。

姚广孝深知朱棣的心思,这一次,搜罗的范围更广,经史子集、天文地理、道卜医僧、士农工商无所不包,动用两千多人,搜罗古书十一万三千册,历时四年多,终于完成煌煌巨制《永乐大典》。

那《永乐大典》之前,解缙、胡俨版的五百多册《文献大成》,去哪儿了?

这又是一个历史谜题。

《明金陵史话》曾经记录过一笔。

这套五百多册的《文献大成》被充当成新版的《永乐大典》资料,堆放在金陵文渊阁(可以看成明代最大的图书馆)。同时它又记录到,正统十四年秋(1449年),金陵文渊阁大火,《永乐大典》所据原稿付之一炬。

也就是说,五百多册《文献大成》,被大火焚毁。

从此以后,再也未有这本书的记录,这也让《文献大成》成为收藏家口中的传说。

可是现在,传说就摆在自己的眼前!

李林灿笑得跟老狐狸,他敲敲桌面,“傻了吧不是?”

“学鉴定,脑袋一定要开通!”他指指自己的脑袋瓜示意卢灿。

“《文献大成》不得朱棣的欢心,并非书不好。胡若思作为国子监祭酒,文渊阁大学士,他在《永乐大典》编成之后,找皇上讨要几本废书,朱棣能不给吗?。”

“解缙被抄家,他家中典籍可能被查抄回宫内,可胡俨没有啊,他是颐养天年,老死床榻的,他家中有几本《文献大成》,太正常不过了!”

一席话解惑,卢灿尴尬的摸摸鼻翼,嘿嘿笑了两声。

道理并非他想不通,而是太震惊!这本《文献大成》简装本的价值,恐怕不比《永乐大典》正本的价值低!

“还有其它珍本吗?”得陇望蜀,说的就是卢灿。他眼巴巴看着李林灿。

“自己看!”李林灿手掌一番,从衣袖中掏出两张目录清单。

不错!收获不错!

明清字画二十七幅,珍品不少。

第一幅就是西庐老人王时敏的《春山月夜图》;第二幅是他的孙子石师道人王原祈的《仿黄公望积翠图》;第三幅是明代画家松圆道人程嘉燧的字幅《题长蘅次醉阁》……

古籍一共一百三十九本,最珍贵的两本,就在卢灿面前摆着。

其名录中,依旧有不少珍品,其中大多数为经史子集教材。

《四书蒙引》、《四书浅说》、《易经存疑》、《易经达说》、《四书说约》《(四书)人物串珠》、《大题文府》、《小题文府》,及其它帖括类书等等,不一而足。

还有一些科考名人所撰写的工具书,例如周大璋的《四书朱子大全精言》、王步青的《朱子四书本义汇参》、万人望的《四书朱子大全统义》、谢廷龙的《四书劝学录》、何文绮的《四书讲义》等。此外,还有如洪垣星纂、张承露参订的《四书绎注览要》、任时懋的《四书自课录》、许泰交的《四书大全学知录》等。

嚯!嚯!自己读完这些工具书,是不是也可以去明清参加科考了?

卢灿忍不住的突噜出来。

“就你?还科考?还是先把你的那笔软趴趴的毛笔字练好吧!”这等讽刺的好机会,老家伙自然不会放过。

卢灿翻翻白眼,没理会。

他得琢磨,稍后用什么代价,把这些古籍从阿尔达汗手中置换出来?

这批字画书籍,是卢灿发现的没错,可主人还是阿尔达汗呢。

白拿?

白拿虽然好,但卢灿不准备这么干,不合朋友之道!

卢灿放下手中目录,揉揉眉心。


状态提示:第297章 文献大成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