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宰三国>第五十一章 粮

与臧霸武斗,已过去三天。臧霸与孙乾,也赶去北阳县城,进行重建与防卫。

带走了五千流民,两千兵甲,还有足足一半的粮食,财物与牲畜。

期间亦有流民,难民,共两万余人,组成庞大的难民潮,不断涌入东阳县城。

这让驻守东阳的陈ph县丞张昭,压力倍增。

“东阳可用之粮,最多维持一月有余。北阳可用之粮,最多维持二月有余。”

张昭的话,让陈平知道,现在最重要,就是找到粮食。

墨家的胡鞅大师,带领他的弟子,完工的第一个建筑,就是一个巨大的茅房。

胡鞅言。

“吃,穿,住,行。吃为首位。重建之首要,当盖茅房也。有了茅房,再盖灶房。吃之一道,方可循环。”

听着胡鞅的话,陈平一阵头疼。

就是这个吃,这个粮,让陈平犯了大愁。

陈平思考的是,现在可以得到的粮。

其一,乃押运使糜芳,带来的军粮。

但此军粮,只够一军之兵,吃上一月有余。

虽然很多,可分给流民之后,只能维持半月之数。

再说糜芳此人,办事太不靠谱。如在运粮途中,遇上黄巾劫匪,定会丢弃押运的粮饷。

不能将糜芳押运的军粮,当作唯一希望。

其二,就是攻打黄巾,山贼。缴获粮饷。

但此法,亦有不妥之处。

那黄巾,山贼,皆是穷苦之人组成。想必其手中之粮,只可为寡,不能为多。

即使有所缴获,只可解一时之渴,不能源远流长。

其三,就是用手中的财物,进行买粮。

但这一条,希望不是太大。如今兵荒马乱,买粮,谈何容易。

各个士族之家,虽然有粮,但要买,必花费巨大代价不可。此乃乱世,粮,乃生命之本。

陈平左思右想,不得其法。连忙找来张昭,共同商讨。

“现今之况,如何筹粮。”

陈平要听一听内政高手,张昭的回答。

张昭一言。

“现今之粮,如那涓涓流水。需要开其源,节其流。”

“开源,难也。中华大地,饥灾遍地,无论何处,都缺食粮。正所谓有钱难买,乱世之粮。”

“节流,易也。节省开支,废其皆吃干,不喝稀之令,再拒收难民,待糜芳之粮押到后,可熬到秋收之时。”

张昭的第一个建议,再陈平仔细思考之后,被否决了。

如废其之前政令,“皆吃干,不喝稀。”那陈平在众流民中的形象,将会大失。

陈平坚信一句话,得民心者,得天下。

这琅邪,可是陈平今后的发家之地,必须要得其民心。

那“皆吃干,不喝稀”的政令,正是拉拢民心的最重要保障。

再说现在,是东阳,北阳,重建,春种的重要时刻,给流民百姓喝稀,哪有体力完成那繁重的劳动。

眼光必须要放长远,不能因暂时缺粮,而让民心尽失。

到时流民皆走,那么一切,都将会为泡影。

节流这一项,被陈平否决。那么只能从开源说起。

张昭二言。

“叹汉相之萧何,有筹粮之术,吾张昭,不及万一也。此时春种,到了秋收方可有粮,要开源,用正道之法筹粮,不可为也。”

张昭的话,已经明确提出,要想快速得到粮食,不可正道取之。

不用正道,那只能用邪道。

而这邪门歪道,无非一个字,抢。

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富。抢别人的粮,供自家吃。

张昭的暗示,让陈平哈哈大笑。

没想到以君子而称的张昭,也有着另外一面。

看来这筹粮一事,已逼迫张昭,不得不放下脸面,做出一些出格的事。

陈平喜欢现在的张昭,起码张昭的暗示,是在帮助陈平,帮助三城之民,度过危机。

张昭的第二条建议,让陈平找到了筹粮的方法。

陈平对张昭道。

“子布兄,平由感而发,为了粮,平只能去抢也。”

“但是,子布兄放心。平,一不做伤天害理之事,二不做抢掠百姓之行当。”

“不出半月,东阳,北阳,阳都三城,均有余粮也。”

陈平的话,让张昭万分激动。久久注视着陈平,说不出话来。

去抢粮,不抢百姓,那只能去抢士族地主。

身为寒门子弟的张昭,对这些大族门阀,是又惧又恨。

陈平身为士族子弟,能为这些流民,难民。与士族对抗,这让张昭万分敬佩。

看来我张昭,张子布。真的没有跟错人。

张昭紧握陈平之手,久久不愿放下。

张昭此举动,让陈平知道,因筹粮一事,此刻的张昭,以完全对他归心。

张昭对士族门阀又惧又恨,陈平又何尝不是呢。

明面去抢士族门阀的粮食,给陈平一万个胆子,也不敢。

要知道陈平这种行为,可是对所有士族宣战。

士族的力量,在东汉末,可以说是最强力量。要捏死陈平,向捏死蚂蚁一样。

明面上不能抢,不代表暗地里不能抢。

陈平以想到了办法。

那就是挑选出一支,绝对忠诚与陈平的军队,然后化成黄巾,趁着黄巾之乱还没过,去抢士族门阀的粮食。

那曹操缺钱粮时,搞盗墓的行当,美名其曰,摸金校尉。

我陈平现在缺钱粮,只能顺应潮流,化为黄巾,就曰,黄巾校尉。去抢徐州士族。

<

状态提示:第五十一章 粮--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