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我的二战不可能这么萌>151.第151章 151 家在东北松花江上,曾经

就像林有德预料的那样,日本海陆军在所谓“舰队炮击事件”之后,很快便在暗中达成了协议。

随后主导兵变的下级军官被弃掉,成为整个事件的替罪羊,参与了兵变的战姬部队全部外调,主官虽然没有被“斩立决”却不得不在软禁中度过余生。

与此相伴的还有大量的内阁成员调整,首相一职被交到了海军大将冈田启介手中——上个时空二二六事变让陆军逐渐在日本的海陆抗争中占据上风,但这个时空则刚好反过来,海军因为平叛有功,外加济州岛大捷的影响,一下子就骑到了陆军头上。

而日本海军的智商,稍微比陆军要高那么一些,毕竟海军是个技术军种,就算基层士兵也得学点进口挖掘机修理——哦不,战舰损管之类的知识,不像陆军基层大头兵,只要能看懂命令就行了。

上个时空的日本海军在战争开始之前虽然一直在搞那个逗比得不行的渐减邀击作战,但最起码他们对最终决战场所、以及决战的过程的判断还是非常准确的:1944年,美国海军舰队主力确实出现在了日本海军战前的作战计划中划定的决战区域,只不过日本人预判错了舰队决战的形势,以及美军舰队的强度。

这场大决战最终以“马里亚纳射火鸡大赛”之名被世界军事史爱好者所记住。而美国的军史专家则直言:这个时候的美军舰队,和日本舰队已经拥有代差优势——而实际上也确实如此,马里亚纳射火鸡大赛中,就算日军飞行员保持了中途岛之前那种训练水准,也根本不可能打得过,因为美军在用雷达发现来袭日军机群之后,十分钟之内起飞了将近三百架地狱猫和海盗,比日军来袭机群战机总数都多。

这些都是后话,总之日本海军在战前制定的作战计划,至少大部分都是正确的,只是这个计划的战术出发点就错了,以至于那个基本准确的决战区域判断以及从1930年代就开始为这场决战而开展的岛屿要塞化工程完全没派上用场。

相比之下,日本陆军就糟糕多了,他们完全没有全局式的战略计划,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战略目的是啥,他们有的只是各个部队制定的战役级别的作战计划。

陆军甚至不知道打到什么程度可以视作自己打赢了,也没有以打促和的想法,他们只是一厢情愿的认为自己能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至于怎么灭亡——靠气势攻过去就好了嘛!后来发现三个月根本不可能灭亡中国之后,陆军就只能走一步算一步,尽可能的抢地盘,根本毫无章法可言。

所以后来满铁调查部的报告指出再不和中国停战日本经济就要崩溃后,陆军就处在一种骑虎难下的状态,不停止自己要崩溃,停战的话,就必须把占的土地吐出来,不然就算光头哥也不会答应的。最后他们想到了一个绝妙的解决办法:去进攻菲律宾,占领婆罗洲,从那儿获得继续进行战争所必须的资源。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总之,在上个时空,日本陆军智商普遍欠费,就是一帮短视的莽汉,相比之下海军的智商要高一些,但随着和美帝开战,海军被一开始的辉煌胜利冲昏了头脑,然后智商也变得和陆军一样欠费了。

在这边的时空,智商比较高的海军掌权之后,一系列的行动也随之展开——相比之下,兵变的替罪羊们的命运,反倒无人关心了。

不过,海军将领们的智商,显然还没有高到可以攻克日本社会面临的最基本难题的地步,平衡财富分配这种事情,对推行者的政治手腕要求还是相当高的。而就如狐狸所说,此时的日本根本就没有高明的政治家。

于是,冈田启介提出了一个将国内矛盾向外转移的解决方案:在日本国内组织“垦殖团”,将贫苦农民家庭整个整个迁往被日本占领的朝鲜半岛和东三省,将那里的土地分配给农民,以此来增加底层民众的财产,从而完成“减少贫富差距”的任务。

上个时空的日本也曾经做出过类似的决定,但是力度远不及这个时空。毕竟这个时空日本的社会矛盾要比上个时空更加突出,不得不采用更加强力的手段来稳定社会局势。

冈田启介的垦殖团政策在1934年三月中旬一经公布,就在日本国内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在日本政府宣传机器的宣传攻势下,日本民众,尤其是以农业为生的民众,以及在残酷的对内剪刀差中破产的农民家庭,无不欢欣鼓舞。

这个举措和冈田启介削减军费和政府开支的举措一起,形成了相当好的效果,至少让日本社会在表面上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情景。

但是,在这副景象背后,沾满了另一个民族的血泪。

**

1934年4月。

林国开擦了擦额头的汗,问带路的老马帮头子:“这山海关还有多远?”

“快啦,”老大爷嗓门特别大,“今晚再借宿一宿,明儿赶早了出发,太阳开始西沉的时候就能到了。”

“卧槽还有这么久啊。”林国开擦了擦额头的汗,“这没铁路没公路还真不方便。”

这时候他身后传来年轻人的声音:“林总,让另一个林总投点钱,建一个不就完了?”

“你傻么?”林国开回头瞥了眼身后的年轻人们,专门瞪了说话的年轻小伙子一眼,“这山海关是有铁路的,但现在被鬼子控制了,为了防止鬼子通过铁路长驱直入,衙门把通往山海关这一段给掘了。这些背景我******出发前已经介


状态提示:151.第151章 151 家在东北松花江上,曾经--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