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大国崛起之铁血枭雄>第四百五十七章 大战尾声(1)

吴佩孚大军回师击败晋军,一路追杀晋军至井径之后不再前行,而是留下两个团总计三千人马驻防井径之后,并不向阎锡山担心的那样子,直军吴佩孚主力数万精锐人马会趁势攻打山西,而是吴佩孚主力回师北上。

在回师途中,吴佩孚明码电报宣扬全国,以击败晋军于涿州城下,歼灭晋军将领两万人马,残余晋军已经退守至山西太原城的东部屏障关隘要道娘子关闭门不出。

这明码电报一出,皖军震动,尤其是东线战场的徐树铮的部队更是大受震动,廊坊城中的一万皖军各部顿时军心震动,颇有点惶惶不可终日的感觉。

这个时候,吴佩孚已经在领兵主力回师北上的途中,此时,东线战场,廊坊城一番激战已经是停止了。

此时已经拿下廊坊南车站的直奉联军已经对廊坊城团团包围,徐树铮本人也被包围在廊坊城中。此时在吴佩孚回师南城于阎锡山奉军三万人马于涿州城激战之时,联军七八万人马已经对廊坊城的皖军守军进行了猛烈的进攻。

虽然廊坊无险可守,但是还是有城池作为凭借,徐树铮也有廊坊顿兵构筑防御工事,故而杨村大战失利之后,徐树铮兼程甩残部逃回廊坊之后很快站稳脚跟,与联军激战起来。

吴佩孚击败晋军三万人马之时,联军已经对廊坊城进行了全面的围攻,至少已经有四次,但是都在徐树铮颇有防御指挥之下,还是守住了廊坊城。廊坊处于北京城东南方向,是天津至北京的必经之路,战略位置及其重要,一旦夺下廊坊,联军即可挥师直抵北京城下,于从京汉铁路北上的西线直军主力部队吴佩孚部一起会师于北京城下。

此时奉军在杨村和对日军护路队一战之中,损失不大,只有不到三千人马的损失,冯庸手中指挥的这一路奉军,至少还有将近四万左右。而曹锟指挥的东线直军,此时只剩下三万不到,加上吴佩孚在明码电报里报告说的五万人马,也就有八万人马左右。而奉军入关之前就是十万,损失不到,还有九万八千余人,兵力对比直军来说,还是比较充足的。

而此时,联军两方此时还是先解决掉皖军再说后面的利益分配吧!

“大帅,冯少帅,西线吴佩孚将军已经击败包抄我西线直军主力背后的三万晋军,现在晋军残部已经退回到娘子关严防死守。吴佩孚将军已经在井径留下了两个团三千人马的部队驻防那里,堵住晋军再次出晋省抄我军西线主力的后路。现在吴佩孚将军已经率领主力北上了,估计还有三十分钟,即可进抵北京城下!团河的段芝贵残部此时还在抵抗王成兵所部第一混成旅的进攻,不过王成兵来电报告,已经快攻取团河大部分地区,歼灭防守团河的皖军两千余人,胜局已定。很快会和我们这里会师!”廊坊南城城外,在南城的火车站里头的一处临时的指挥部里,一个直军参谋拿着一份电报,向曹锟和冯庸立正报告说道。

此时冯庸和曹锟的联军已经对廊坊发动了数次强攻,但是徐树铮不愧是皖军悍将,智将,用一万皖军,愣是顶住了联军七万多人的猛烈进攻,给攻城的联军造成的损失已经很大了。

曹锟此时皱着眉头说道:“他娘的,晋军都已经被击败,吴佩孚已经明码电报宣扬天下,相信此时城里的徐树铮都知道了,城里的皖军应该都军心浮动了,居然还顶住了我们的第五次进攻,真是奇怪!汉卿,你觉得这是什么原因?”,曹锟对着对面看着地图的冯庸示意的说道。

冯庸只是凝重的说道:“叔父,小侄以为,徐树铮麾下从杨村逃回来的部队,基本都是徐树铮亲自训练调教的皖军之前驻防外蒙地区乃至是北京以北的边防军部队,战斗力强,作战意志坚强。而且最重要的是,这股徐树铮亲自训练的部队,据俘虏审问得知,至少有六千余人,加上原先廊坊城里的皖军部队,就有一万。眼下我们强攻了几次,都被徐树铮指挥的皖军击退,足以说明守城的皖军不是弱旅!需要重新判断了!”。

“那汉卿的意思是?”曹锟也不得不承认冯庸说的不错,确实是守廊坊的皖军,确实是精锐部队,防守得当,守城防御战打的联军都是有点一筹莫展的,关键是城市战,都不是联军想要的,毕竟城市巷战,消耗的时间太多了,而现在,联军虽然在东西战场都均取得胜利,至少将近十万皖军都被歼灭,但是段祺瑞手里还至少有五万人马,虽然分散各处,但是要是段祺瑞调兵遣将,也是能够有翻盘的机会的,不得不防。

“我联军七万多人进抵廊坊从,其实北京城已经震动,据最新的情报,北京城已经一日三惊,段祺瑞神情虽然淡定,但是四处抽调兵力都不得,我奉军已经多路攻打张家口,承德等地,拖住北部布防的皖军各部,使得段祺瑞已经无法抽调大量的兵力回师南下攻打我们!所以,此时吴佩孚将军已经击败晋军,我联军此时该是可以劝降廊坊守军了!”冯庸稳坐钓鱼台,很是淡定的说道,虽然之前数次攻打廊坊失败但是也杀伤了不少的皖军守军,根据目前得到的各攻城部队的报告,此时据守廊坊城中的皖军守军,估计只剩下八千多人左右,虽然看着还不少,但是对于廊坊城来说,这点兵力其实已经处于捉襟见肘的状态之中了。

至少,冯庸是这么认为的,此时徐树铮已经无基本守住廊坊的可能性了,最算是要守,也不可能等到


状态提示:第四百五十七章 大战尾声(1)--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